共读《人生只有一件事》
我们经常说对理解别人,感同身受,这句话被我们喊成了口号。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论语里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东西)也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理解吗?我们做到了吗?
感同身受就是不能一厢情愿,必须是双向的,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感受对方的感受,不是独角戏。
如果做不到感同身受,就做不到关系圆满,单单“推己及人”不够用,加上“感同身受”才够用。“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说不定“已之所欲”,恰恰是“人所不欲”呢。就是说我们不想要的未必是别人不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恰巧是也是别人所不想要的。
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做好这个功课呢?
第一要学会如实表达。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压抑、批判或讨好地迂回表达。比如自己很累了不想做什么事情,就如实告诉对方自己累了需要休息,而不是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让自己身心不合一的去做,给事情留下隐患。
第二要学会放空倾听。不带评判的区分情绪和事实,听到对方的需要和感受,不被对方的情绪裹挟。比如对方说气死我了。气是事实,死是情绪演绎部分。家人绪不好时讲话,这时我们保持理智去听感受和需要,而不是立马陷入情绪对抗中被拖入泥潭。
第三要学会随时不耻下问。如果对方还有情绪,多觉察自己和对方无法感同身受,就需要问对方,不要用自己的认知去揣测对方。比如爱人带着情绪表达结束了,我们有不清楚的,需要问在什么地方、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怎么样的结果,直到对方情绪化解。(5W1H提问法,Why (原因) What (目的)When (时间) Where(地点)Who (谁) How (方法))
当然这个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沟通中,如果一些极端的事情或者缺乏经验的事情,还是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的。
比如在我家里。因为我不怎么吃肉,平时在烧菜时就很少烧荤菜,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可是我还给跟家人经常宣传吃素的好处,借助各种机会去唠叨。可是爱人和孩子们根本不听我的建议,看到没有荤菜就不想吃饭,各个愁眉苦脸的样子,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也很生气,为什么我辛苦烧的饭菜你们都这样的表情呢?孩子有时看到没荤菜直接不吃饭就开始哭了。当时我很不理解。因为我的认知里觉得吃肉不好消化,要求家人也不要吃了。这时我就没有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没有做到感同身受。
在学习后我开始尝试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我跟家人约定好一周哪几天可以吃荤菜,我会烧什么。孩子们觉得有荤菜吃也特别期待,放下自己的执念去跟大家融合时,我发现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我也接纳了他们偶尔买其他荤菜回来吃,这时孩子们不会要求爸爸背着我买荤菜给他们吃,我们一家人可以其乐融融。
如果我们能践行好这些,受用无穷。因为感同身受,近乎觉悟,一旦觉悟,则可诸事圆满,万事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