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才有学习。学习,不要一个人关在家里十年寒窗,要到学校去,否则,没人跟你切磋,没人跟你明辨,没人和你一起琢磨,学不成!笃近,是学习的关键精神。学习,不是追新逐异“学新东西”,而是不断的反复学习自己每天在做的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也。”】
这句话,是学习的切身体会,什么是学习,学习,不是好高骛远,不是追新逐异“学新东西”,而是不断的反复学习自己每天在做的事,笃近,是学习的关键精神。
博学而笃志,关键在笃志,要广泛的学习,但是要笃实于自己的志向。学习第一是立志,有志向,才有学习的目标方向和范围边界,否则,学海无涯苦作舟,啥作舟也是无涯,无边无际,你到底要学啥?得有个选择,每学一点东西,都要有一个落实处,知行合一,《中庸》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定是最后落到笃行上,用上了,做到了,这才算学到了。所以学什么=做什么,就是服务于自己的志向。否则,就成了追新逐异,道听而途说,学一些口耳之学,夸夸其谈,务求人知,不是真学习。
切问而近思。切,是切己体察,是关切义理;近,是别想得太远,就放自己日用常行,手上正在做的事上去琢磨。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苏东坡说:“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今天我们各种学习的毛病也挺多的,学习没有目标,没有笃志笃行,就是一种“知识焦虑症”,老觉得不学习不行啊,也不知道学啥,学点哲学吧!这没有志向的学哲学,他必不肯踏踏实实学正学、实学,一定是听谁讲得新鲜,谁讲的没听过,有“新东西”,就趋之若鹜,学的那些新奇说法,哪一条切问、近思、笃志、笃行了呢?一个字也没有,只是用于和朋友夸夸其谈,这就是口耳之学,务求人知,伪学也,伪学习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肆,朱熹注解说,是官府造作之处,就是工坊。刘宝楠说,就是市肆之肆,是市场。在那工坊市集,百物俱集,工具在那儿,商品在那儿,原材料在那儿,配件在那儿,同行在那儿,上下游产业链在那儿,顾客在那儿,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有什么新技术、新信息,新时尚,顾客关注什么,喜欢什么,不关注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资源和信息都在那儿,所以工匠在市肆里,就能成事。如果自己跑一个偏僻的地方呆着,天大本事,也成不了事。
君子学习呢,也一样,一定要有同学,有同道,《国语》说:“士群萃而州处,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君子学以致其道,清儒赵佑说,这里的“学”,不是学习,是学校,百工要居于市肆,君子要去学校。有同学,才有学习。学习,不要一个人关在家里十年寒窗,要到学校去,否则,没人跟你切磋,没人跟你明辨,没人和你一起琢磨,学不成!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小人有过,他一定会为自己辩护掩饰。朱熹说:“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明明错了,又要辩护掩饰,那就错上加错。
这毛病啊,咱们人人都有,人家一批评,马上就反击,就是怕有过,怕改过,但不怕自欺欺人。而且别人还说不过你,所谓“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那是司马迁说商纣王的,隋炀帝杨广也是,都是聪明绝顶,文武双全的人,但是不能认错,不能改过,就成了亡国之君。
所以要改这毛病,先把脸皮练厚,不怕有过,有过就认,不文过饰非。
文过饰非,成语出处:
《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我的论语学习参考书: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出版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出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