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缺口,让他们产生对答案的渴望。
2,顺应读者的疑问,让人一直读下去。
3,制造“启发感”。
1,创造缺口——欲要卖米饭,先让人饥渴。要创造让对方觉得“需要”你,而不是单纯罗姐你的优点。 创造渴望,有几个方法: (1),找到违背直觉的部分。找出这些方法背后和大众直觉相违背的部分。比如《走近科学》栏目:“宁静的乡村,数白头母猪为何突然惨叫?请收看今晚……” “年龄9旬的老人为何突然健步如飞?请收看今晚……” (2),指出别人的错误。在给出解决方案(也就是你的答案)前,先指出别人不好的地方。 (3),“起点—终点”法。 开头讲一个“起点”,再讲一个“结果”,适合“阐述过程”类的文章。 比如“乔布斯:从一个屌丝嬉皮士到苹果CEO”,这样的开头逻辑。 (4),成功案例法。 先讲一个成功的案例,然后引发别人对“他为什么成功”的好奇。
2,顺应读者的疑问,下一句读者期待的内容是什么? 而当你回答了上一句话可能引出的读者疑问时,你的新答案就会引出新的疑问,然后就接着“新疑问—新答案—新疑问—新答案”最终顺着读者的思维走完整篇或整段文章。 切记 : 一句话只能引出一个疑问,不要在引出疑问之后不立刻给答案。因为只有这样顺应读者的预期,才能提高文章的连贯性,让读者“'轻松地读下去”。 当你写完一句话时,应该想想 : 这时候读者看完这句话,内心产生的疑问是什么?期待下面出现的内容是什么?我将要写的下面那句话是否能解答这个疑问呢? 如果不能,你的文章就会变得逻辑混乱,晦涩难懂……
3, 制造启发感,给寻常的东西带来不同的解释。 光是初期引起好奇和整篇文章逻辑通顺,最多可以让有耐心的读者理解你的观点,但是难以维持一篇文章的吸引力。 而吸引力的秘诀就在于——每隔一部分,就制造“启发感”,让人产生“原来如此啊”的感觉。 让人“在熟悉的事物中看到新的解释”。 “看到”并不意味着“观察到”,如果你能把文章的理论联系到别人可以“看到”但是“观察不到”的事情上,就会提高文章的启发性。 事实上,这也是所有谜语、迷宫让人看到答案后产生“启发感”的原因。 这也是所有的侦探剧、悬疑剧引人入胜的精髓——导演把所有的线索都给你了,但是直到最后,你才突然发现“原来他才是凶手”。 “你看得到,但是没有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