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桐桐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我听到老师和阿姨对他一致的评价:是个很活泼的小男生,就是有点小调皮,爱蹦跳,连上楼梯都是跳着上的。
作为全职妈妈,特别理解老师和阿姨的顾虑,两个孩子我有时都顾不好,更何况一个班几十个孩子?那种常常绷着一根弦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那时一边点头一边回答:是的,他是比较爱运动的,该批评教育的地方请你们不要有所顾忌。
在回家的路上我牵着桐桐的小手,他依然在蹦跳,肆无忌惮地展示着他的活力与开心。
快到家门时,我酝酿一番后开口:“妈妈知道你很开心,但是有些时候还是要管管小腿,比如上楼梯的时候,比如在班里,因为这样你很容易会受伤,也容易碰到别人的。”
他低着头说:“哦,我知道了。”(回忆起被老师说过,他心情肯定不太好)
见好就收,我连忙补充说:“你这么喜欢跳,我们就在家玩袋鼠跳,好不好?”
只见桐桐又恢复了精神,拍着小手连连说好。
他在别人眼里不算乖,因为服从与执行力都不够强。这当中有受年龄、性格的影响,当然,与家庭教育也密不可分。
关于年龄,我们也只能慢慢等,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而性格本身就没有好坏之分,哪一种都不会完美无瑕,比如活泼的,容易伴随着好动,文静的,又容易伴随着内向。最后说到家教,我能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育儿知识,争取与时俱进,不厌其烦地引导与提醒他。我庆幸自己会有独处反省的时间,常常想起那些欣慰的点滴,比如他态度诚恳能听进别人的劝告,比如有爱又善良,正是这些汇成了我育儿路上的丝丝动力。
知子莫若母,但是如果百事缠身,知子又能如何?
2、
好友A的儿子(平平)今年刚好8岁,自幼就特别听话,那时上幼儿园就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小红花。左邻右舍都赞A教子有方,这样的乖孩子的确让人省心不少。
但步入小学后,A才渐渐发觉平平不见“长大”。
最明显的一点是,他放学回来不会主动写作业,仍然像小时候一样打开电视等父母下班回家。听他的小伙伴说,他在学校也特别安静,老师不叫,从来不会主动举手,更不会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平平为什么这么特别?
当年他父母为了维持生计疲于奔命,才两岁半,他就被匆匆地送进了幼儿园,听得最多的是:爸妈很忙,你要乖乖听话。
从那时起,他常常是幼儿园里最早到和最晚走的孩子。他也有像其他新生一样哭闹过,但是经过了几次挣扎,即使哭得声嘶力竭,也换不回爸妈的一次回头,一次温柔的安慰。他终于知道哭没有用,要学会妥协于眼前的安排。所以他选择投进老师的怀抱,尽管不熟悉,但起码还有人会疼惜自己。
后来,他学会了察颜观色,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再被“抛弃”。好几次,老师都在爸妈面前夸赞了自己,他们都开心地笑了,能让大家开心,应该就是对的。所以,继续一天天地压抑......
可是压抑久了就会出问题。
那年平平刚上一年级,在一堂语文课上尿裤子了。班里一片取笑声…..
老师不解地问:想上厕所,为什么不说?
他哭着回:我不敢,怕你不高兴。
从那次后,他就更安静了,角落才是他的安身之所。
班主任找A谈平平的情况,让A注意观察平平的异常,担心有自闭症倾向。
A差点崩溃,泪流满面地找我倾诉:当年把平平送去幼儿园后,自己很少管他,以为男孩子就该早些独立,他变安静了,我们都以为他懂事了,是因为知道我们辛苦所以不像其他孩子那么闹。这几年自己的确赚到了一点钱,但每晚回到家都累成一滩泥,根本没什么时间陪他说说话,还自我安慰“小屁孩能有什么心事”。现在想想,他是独子,除了我们,他想找个能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啊。
顾此失彼,取舍艰难,这是当妈的痛。这也告诉我们,为人父母,不是只出钱出力就能合格,特别是孩子越小的时候,比起物质,他更需要足够的关注与爱。
3、
想起《万箭穿心》那部电影:性格倔强的宝莉在丈夫去世后,一个人靠挑扁担干苦活撑起了家,本想着儿子考上好的大学后自己可以松口气,没想到却亲耳听到儿子坚决地说要与她断绝母子关系。宝莉一直想不通,自己为了这个家掏心挖肝地出力卖命,今日却落到这番田地?
最后她想通了:儿子一直以来都像有事压在心里,他从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孩子从小到大,宝莉问得最多的是“你作业做完了没?”而对于孩子爸爸的离去,宝莉从来没想过安抚孩子心灵的创伤,任由它溃烂发酵…..)如果你对他一直视而不见,哪怕你做再多,也只是一厢情愿,甚至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因为你一直很忙,他凭自己长成了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你很难再喊回来了。那些从小被冷藏的心啊,不知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捂暖,感受到爱与快乐。如果孩子从小就那么乖,还要父母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