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我照例外出散步。穿过一条小巷,来到一处与大马路相接的农行附近的路段,借着昏暗的灯光,我赫然发现,路边竟然多了一处公共厕所。看得出这是一栋新型的现代化建筑,外观精致大气。在类似银行取款单间的五六处玻璃门上,有电子显示牌的字体在滚动,显示出“有人使用”和“无人使用”的字样。
我早就听说小城里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公共厕所,只是近段时间我很少出门,所以并没有亲见。曾几何时,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如厕难一直是困扰老百姓的大问题。为建设文明城市,服务大众,国家出台相应政策,花大力气投资兴建了一大批新型公共厕所。常言道,“人有三急”。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从来无小事。街头一大批靓丽的公共厕所的出现,无疑是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的标志,也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治国理念与情怀。
我怀着好奇的心理向一处洗手间的玻璃门走去。来到近前,发现门上的一处玻璃凹陷处写有“拉”的提示语。用手轻轻一拉,便进到了洗手间。光线有些昏暗,头顶上有两盏筒灯的磨砂玻璃里发出微弱的光亮,屋内的景物看不真切。我下意识地在门边寻找开关,奇怪的是,竟然没有见到开关的影儿。
整个卫生间大约有三四个平米,一个人走进去并不显局促。墙角处与地板相平的地面,嵌有一只普通的白色大便器,后墙上装有一大一小两只冲洗开关,类似马桶的揿键。放手纸的卷筒盒里空空如也,大约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投放卷纸,又抑或需要如厕者自行解决,也未可知。洗手池上有红外洗手装置,手伸近去,水便自动喷淋出来;手离开,水便又自动关闭。手靠近烘手处区域,“嘭”的一声,一股强劲的热风呼啸而出,湿漉漉的双手很快被烘干。
哈哈,这种体验还真的不错,真是人性化的设计。在这人头攒动的闹市,有了这处公厕,相信人们如厕难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我转身出门,去拉门上的拉手时,顺势一拧,嘿,屋内的灯居然亮了,蓬荜生辉,亮如白昼。敢情这反锁的装置就是照明灯的开关所在,巧妙的设计,真有点别出心裁呢!
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里上厕所的情景。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前不远处都会建一茅厕。所谓茅厕,顾名思义,就是用茅草搭建的厕所。粪坑上搭两块跳板,尾端用巴钉钉紧。粪坑是露在外面的,里面的污物一览无余,臭气熏天,令人掩鼻,不时有绿蝇嗡嗡飞窜。为防观瞻,进茅厕的大门上常挂一帘子,用破布条或是旧麻袋做成。
等到我上中学时,上厕所的卫生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学校建有公共厕所,那一般是由火砖修砌而成的。化粪池建在厕所的后侧,按照男左女右,中间一道墙隔离开来。男厕所的面积一般略大于女厕所。屋顶用青色的布瓦覆盖或采用预制板盖顶。每一处蹲位两边的地面,分别用水泥铸出鞋形的凸起部分,便于如厕者踩踏;蹲位与蹲位之间,以半人高的矮墙隔离开来。男生小便,在进厕所的墙面上住往建有一道水泥石槽,尽可便宜行事。只是这一时期,厕所里的水龙头并不多见。
等我出来参加工作以后,人们的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这时候单位的公共厕所里已有了水箱装置,化粪池建得更加隐蔽,明眼已看不到。厕所里水龙头、洗脸盆、拖把池、手纸篓、照明灯,一应俱全。而家庭里的卫生间里大便器的后墙上安装有水箱,蹲式马桶也应运而生,人们如厕的条件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在南方打工回来的朋友告诉我说,那时候人们上厕所太难了。许多打工仔在大街上临时搭建的“厕所”解决问题。说是厕所,其实条件极为简陋,陌生的男人和女人隔着一道帘子于咫尺之间解溲,站起身上脸目相视,丝毫也不觉脸红。这不由让人想起了阿三的国度里率性而为随地方便的人们。在生存窘迫的环境下,人有内急 ,哪里还能顾得上颜面与尴尬呢?这或许也是时代的悲哀,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必须面对的阵痛吧!
好在现在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了,对普通人来说,如厕不再是难题。不起眼的人们如厕的变迁,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见证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