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过年,不知道浮现在你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想到的是春运。
每逢过年前后,数亿在外工作、学习的中国人,放下工作,满载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怀揣着回家团聚的喜悦,长途跋涉,踏上归家的征途。一票难求的火车,高速路上的拥堵,上座率短期极速上升的民航,隆重地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曾经我们的社会是宗族社会,是熟人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集而居,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离开故土的人称为游子,他们仿佛是被放飞出去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那根线还牢牢地萦系在故乡。逢年过节,尤其是过年,他们是必须要回去和亲人团聚的。
到了我们这辈,家族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减,一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平辈的数量减少,二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老的宗族社会,由陌生人社会所替代。偏远村落里的年轻人走进城市融入城市生活,以小家庭为单位构建现代社会的基础。以我们家为例,自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世以后,仿佛纽带消逝,再没有过年回老家的必要了。分散在别的城市的叔伯姑舅也慢慢地减少了联系,过年的时候仅有一通拜年电话了。
曾经从腊月开始的忙年,正月里的上门拜年,走亲戚,众多古老的习俗,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慢慢消亡。可能现在只有一些乡村还保留着比较浓郁的年味。
年味是古老的传承,也是仪式感。现在过年践行的是精简后的仪式感。以前的年味重,因为它蕴含了人们满满一年的思念,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对辛苦一年的奖赏。现在的年味淡,不可否认,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冲淡了过年的渴望。与远在异地的亲人能够及时联系,减轻了牵挂。精彩便利的城市生活,吸引了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
可能再过些年,春运,这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迁徙,就真正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成为记忆中的一幕了。
有些可惜,但并不是件坏事。过好每一天,把某些特定的日子过出仪式感,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