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a privilege to practice law, not rights.
- Prof Paula Franzese
纽约bar考&司考
在我朝法律界持中美双bar(律师执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我有幸今年加入这个大军。其中缘故,在《那些年 我上过的四个法学院》中已经详述,不再赘言。
如果要意气风发写一篇今年如何通过纽约bar考的攻略,还是有些尴尬。毕竟,在出成绩的前一个周末,我焦虑到想哭,又因难以忍受这种软弱哭不出来。现在已十一月中,预计下周又要出中国司法考试成绩了。我考中国司法考试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细节早已淡忘。但忐忑之心,才刚刚又温习过一次。
今天只想尽力回顾下这个过程,总结一些应付考试的通用伎俩,以及应付考试之外的成长心路,希望对我们的读者有所帮助,或鼓励。
个人认为,纽约州律师资格考试并不是一个很难的考试,除语言因素外难度低于中国司法考试。今年外国考生(准确讲,指未在美国接受三年法学教育,而是在其他国家获得第一法律学位的考生,包括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通过率为百分之三十三,亚洲考生的通过率应高于该水平。这比起我们经历过的高考、中国司考,不会更惨烈。
遗憾的是年岁渐长,机会成本走高,焦虑阀值走低。本来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会因可能对生活产生的连锁反应而被不断放大…… 回想起来固然有些可笑,但有惊无险本也是一种幸福。话由真心,得到的都是侥幸。
应试Tips
作为二十年来不曾退休的考场老将,我且厚脸皮地提出一些重要考试(小打小闹的考试规范性低,不在讨论范围内)应试心得。
第一个心得即核心法则:重者恒重。
重要的标准化考试,都是有题库的,换汤不换药。既是知识本身性质使然,也是保持每场考试的稳定性和公平性之必须。
重者恒重不意味着细节不重要,细节可以充实和固化核心知识。只是说,不要纠结于细节本身,而是把它放到系统中理解,变成核心知识的连结点或补充。这样,反而也不容易忘记。应付标准考试,知道冷门知识帮助甚少,除非你把它融会贯通到核心点,可能会在简答分析中锦上添花。资格考试过了就好,不必炫技。
回头看高考的难度并非很高,因为我们的应试模式是对于有限知识的大量重复,从学习的角度讲非常浪费时间,但对应付考试是很有效果的。高考真正的难度在于冲刺顶尖学校,在这个角逐梯队里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很高,竞争的容错率极低,对十七八岁孩子来说基本是考抗压能力,和运气。
中国司法考试,对于法本学生而言,整体上像一次三年总期末考,除了宪法类试题有些无论你怎么复习也是不会的(果断弃)以外,大部分都还是核心科目的核心知识。600总分360分即过,因此学会掌握八成知识之八成,就够了。
为什么有人刷题20天就过了?因为基本功不错,辅以刷题刷熟重点,当然有效。领悟能力高的可以在刷题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司考知识点的重复率极高,如果心中有大致框架,不断刷知识点肯定是很高效的。
钻研偏题怪题答案有争议的题,被其打乱心性和节奏,得不偿失。同理,基础不牢却花很多时间在押题上,完全浪费时间。即便押到,稍微变通,也不见得辨认出来。考前分秒都宝贵,抓大放小,三百六最好。
这一点对纽约的bar考也同样适用 - 知识点重复率极其高。
纽约bar考的难度在于,我们在考前两个月才开始学很多新知识,包括很多与之前所学重合率非常低的科目……从生饭开始煮,一个月全部知识点都还没学完呢,迅速模考,然后炒剩饭三周,上考场。听起来可怕,但其实通过率也还不错。考的浅加单选占一半,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司考有个神题型,我每次给外国友人讲都收获一连串的wow …. 不、定、项、选择。三百道选择题有一半是不定项,即选一个到四个都可能,一个多选漏选错选都不得分。这对记忆的精准性要求极高,普通法系的人很难想象的 -开放港澳台参加司法考试以来,台湾同胞的通过率明显高于香港同胞,也不奇怪。
也提醒下在校同学:能在校期间考的就赶紧考过。身边很多例子都印证了:没有比在学校脱产考试更好的复习环境了。工作以后再准备考试的结果是浪费很多带薪假期……还很可能过不了。未过资格考试给你带来的职业成长阻碍是难以弥补的。
第二个心得是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先天学习模式。
在哈佛商业评论一篇著名的研究文章中,管理大师Peter R. Drucker 提出人的工作模式分为听者型(listener-based)和读者型(reader-based)。运用到准备考试中,我们有的人会更适用于听课记忆,有的人更依赖于阅读或笔记。
这就涉及到具体复习方法的建议:选择合适的、系统的、有限的辅导材料。请注意有限 - 我们时常有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我两次资格考试都有听辅导机构的课程录音。中国司考时比较有时间,基础也比较好,加上音频资源丰富,我会比较试听不同老师的风格、语速、体系,选择一两个精听。但是在准备美国的考试,我自始至终只用过一个辅导机构的材料,因为它专业、垄断,而我一开始完全不懂,之后也没有更多时间去鉴定其它。
我个人可能倾向于听者型 - 我听过两遍的课程会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听课很容易产生画面感,类似于图像记忆。所以说,适当地关注大脑科学心理学等好文章,会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学习和工作,比如关注下李笑来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呀。
备考后期,各种机构押题纷纷出炉,有时也跃跃欲试,但打印出来后基本都是扫扫知识点,巩固一下核心知识,扫除盲点。凭我今年考前那个阶段的基础牢固程度,去背押题答案未免也太赌徒。我想一定会有人得益于冒险的方法,但绝对不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技巧。
第三就是我相信主动学习永远是最有效的。
主动学习不只是自己安排时间坐在那里学习,把东西往脑子里塞。主动是指,把吸收到脑子的信息通过脑连结整合,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听起来好累对不对,我说的也很累。请看下图 - 本次考试复习资料我唯一带回国的纪念品,小卡片。
这是考试前三周SHI一样的模考后(主要因为按照我的复习节奏当时做题量太少,后面会讲)如梦初醒发愤图强的成果。
从一个每天被动学习(看三五小时复习视频)昏昏欲睡的渣样儿,到每天做十个小时卡片。每一张卡片都凝结着我对知识系统的理解、重要程度的判断、错题教训的整理。做完了这一套,我终于觉得自己有过的希望了。所以大家到后来阶段要更加淡定,质变就在此时了。我如果能早一周开始做卡片,后期焦虑应该可以少很多。
主动学习不仅有效,也有意思。你越思考,接受信息越快,大脑连结越多,接受信息越容易。这个理论有篇好文章讲过-《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大家可以去搜看看。
最后一个小建议是,始终掌握自己的节奏。
根据多年考试经验,我从一开始就认为:选择题是知识点加出题点,essay(案例分析)是知识点加答题结构,而最适合我的吸收知识点的方法是快速搭建框架加用做题巩固重要细节。
我在前三周基本没有做题,但是我看复习视频的进度快于barbri。后期开始刷题,后来做不完了就直接看答案刷知识点,心里肯定惶恐,但也是当时我判断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关于essay, 我一天半翻完了整本书,好几百页,没有练过一篇(一般都推荐练几篇,但我真的没时间了......),纯刷知识点。考试中觉得essay比选择题简单。essay才是重者恒重的典范啊,一般不会用大分值来祸害所有人。
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小组复习。辅导机构的时间表一般比较科学,可参照调整,重点是自己心里有数。我们只是要通过考试而已,不用和谁比赛。别人是铁一般的意志也好,神一般的效率也好,都跟我们没关系。了解自己,和自己做考友,也挺不错哒。
更细节的复习方法我就不谈了。我们的学习基础、能力、习惯环境都难相同,而且辅导机构有更久经检验更普适的学习系统(你可以花钱买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再说我也忘了……
对标准化考试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完全不相信标准化考试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或优良方法。获得知识的最好方法是好奇心加好的引导(包括好的老师和书)。
第二,我不诅咒标准化考试。一方面我自己是应试的受益者,真正有立场去抨击应试的是那些天性不适合应试但绝非愚钝的人 。我也相信这些人中还是相当一部分可以找到新的出路。另一方面,严格的应试程序,是这个日益固化的社会里最后一点公平的希望。几千年来,应试是这个社会重要的上升渠道 ,给了无数人布衣到宰相的科举梦。而这条渠道,如今似乎也在变窄了。
第三,标准化考试和人的个性发展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难题。我们看到的是标准对人的束缚,而没有标准可能又会催生出更多标准。竞争的社会永远有选拔。有选拔就会有标准。中西教育都在各自反思、彼此学习。
而此刻的我们,穷则战胜规则,达则改善规则。
后记:
这一程就这样过去了。出成绩那天我一个人去吃饭逛诚品,消化下辛酸和喜悦。在最最焦虑的时候,我依然视学法律为幸运,备考期间给公号写被美国最高院同性婚姻合法判决刷屏是怎样的体验也成了枯燥生活的美好回忆。愿我们一起在这里一直成长和分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