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段话:
当互联网刚刚诞生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互联网会成为打破壁垒的一道桥梁;
现在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反而会成为一种新的壁垒,用另外一种方式把不同的人分隔开。
我对此深表赞同。
因为,我在网上看到过太多“鸡同鸭讲”的范例。很多所谓的辩论、争论,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说各的,很难形成有效的交流。
更何况,即使是这样的争论,在很多时候,也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因为,有一种话题终结者,总能让人无法和他进行正常的交流。
这种人的口头禅,是“我有一个朋友”,或者“我有一个同学”、“我有一个亲戚”,甚至是“我看到过一个人”、“我听说过一个人”,或者各种诸如此类的话。
每当有人想要和他们讲道理,或者解释事实,他们总能搬出类似的话,以这一类的话作为反例来反驳别人。
你和他们说,“读书无用论”是胡说八道,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机会。他们立刻反驳:我们村的某某人就没上过什么学,照样做生意发大财(或者通过拆迁、征地而获得横财)!
你在网上质疑某些奇葩新闻,尤其是某些专门骂男人、抹黑男人的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们立刻反驳:我身边就有(或者“我就见过”)这样的奇葩、人渣!
你在网上反驳某些贩卖焦虑的文章,或者反驳某些唱衰某个行业、甚至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前景的人。他们又会反驳:我身边的人都是惶惶不可终日的!我的公司就是很快就要完蛋的!
你反对地域黑,反对那些乱开地图炮的人。他们更会站出来跳脚:我见过的某地的人就是那副德行!全都是那副德行!
总而言之,所有的道理、所有的事实、所有的观点、所有的想法,只要是一切不合他们的意的东西,他们都会用“他们身边的人”去否定。
尽管,他们口中的人是否真实存在,都无法被证明。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这种人对每一个人都毫无正面作用,对解决问题更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就像是一块肮脏的强力胶布,一旦被粘上,就很难被挣脱,还会把自己弄脏。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想要摆脱他们,只能通过拉黑,从而强行把话题终结。
某些比较幽默的人,或许还能丢过去一个用于反击的表情包:你说的那个朋友到底是不是你自己?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大多数人找不到一个相对体面的反驳方式。
直到前几天,我才在一条新闻的评论栏中看到一句最合适的话:
你的身边,不是全世界。
这句话,应该是我见过的最精确也最体面的一句话。
因为,它不但能够精确地反驳那些话题终结者们,多半还能让他们找不出合适的话来反驳。
即使那些话题终结者们给出的反例都是真的、都是有据可查的,他们所举的例子,也仅仅是个例而已。
有逻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单独的例子,不能用来代表整体、群体。那些仅仅见过几个坏男人就嚷嚷“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人,全都不理解这一点。
即便是几百个、几千个类似的人同时在网上喊,在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他们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群体。
就连我国当前的网民总数量,都没有在全国总人口数中占据绝对多数。
比起很多干巴巴的说教,这句话的杀伤力和传播能力明显要强得多。
而且,它方便被记忆,并且朗朗上口。除极少数蛮不讲理、性格偏激或者根本不说人话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它,并接受它。
它是一句连小学生都能听懂的话。
曾经有学者感叹:我们的社会有一点是很可悲的,那就是,一部分人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具备。或者说,他们已经完全忘记正常人都应该掌握的常识。
我认为,想要改善这一点,就需要没有忘记常识的人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普及那些应该让大家都明白的常识。
身边不是全世界,便是这个信息化时代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常识。
它能够告诫所有只知道埋头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中的人:你们喜欢的东西,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它能够安慰那些因为接触到世界的某些阴暗面而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你接触到的那些东西,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我从这条常识中所得到的东西,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写文章的时候,我会避免使用诸如“我有一个朋友”之类的范例。即使要用单独的人物和事件举例,我也只会使用有据可查的名人或者著名事件。
我懂得的道理是:有些时候,只有放下自己身边的某些东西,才能去更好地接触、拥抱这个世界。
我希望大家也能因此而收获自己需要的东西。
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