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和你的父母好好聊过他们的故事?”在《那年那信》的一次宣传见面会上,作者敬一丹这样问现场的所有观众,举手者寥寥。
之后的某一天刚好是父亲的生日,从来都不认真过生日的父亲,一大早在家庭微信群内发了一小段文字,自述从出生到生日这天的62年人生历程。这也是我首次看到的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段话激起了儿女们的一番感慨和祝福。父亲一直是我们兄妹几人的榜样和精神力量,但我们对父亲过往人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小时候模糊的记忆中,也仅仅是我们记事起的记忆。想起敬一丹的那句发问,我在群里说“很想了解您过去的故事,下回回去给我们讲讲”,爸爸爽快地回复“好的!”
《那年那信》借家信记录了上个世纪50年代-70年代一个小家的记忆,书写了那个年代的历史图景。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想着拿给我的父亲看看,再给我的母亲讲讲。分别于1956年、1957年出生的父亲母亲,与作者是同龄人。他们出生于同一个年代,经历了时代变迁和历史变革,一定也有无数故事值得我们品读。也许没有写过那么多的家信,也许写过而未保留下来,但追忆还来得及。作者写道,“记忆,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记录,是可贵的自觉。”
书中收录的一封封父母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姐姐与弟弟之间的家信,在反映时代画卷的同时,更渗透着他们家庭教育的方式理念,一种淡淡的家教家风的气息扑面而来。13岁的姐姐在父母离家的两年多时间里,照顾着两位幼小的弟弟,尽心尽力却对弟弟的淘气无计可施。父母从她不同的来信中觉察出她本来温和的性格变得忧郁烦躁。在那样特殊的年代,父母身不由己不能回家,但却能够有如此细心及时的发现,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17岁当知青修路,父亲在信中鼓励“保尔也修过路”、“既不脆弱,又不狭隘,要勇敢地、乐观地迎接战斗。”更有一个例子,令人慨叹母亲教育有方。13岁的姐姐给弟弟们缝衣服,不小心把缝纫机针扎进了食指,临时从外地回家的母亲看到,并没有安抚女儿,而是大声喊来两个弟弟,说“你们俩,记住!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三岁,她替妈妈爸爸照顾你们,你们长大要是不对二姐好,就是丧良心了!”作者回味此事,说如果当时妈妈搂住她,说“可怜的孩子”,她一定会哭,会觉得自己很弱、很可怜、很委屈。而妈妈的做法给了她积极的心态、自豪的心态,也教给了弟弟们要心怀感恩。
父母给予儿女的教育是一生的。即便在女儿50岁时,作者的父母也告诉她,“50岁,正是好时候。30岁太年轻,70岁太老,50岁阅历丰富、经验丰富,今后的路会更顺、更宽、更辉煌。”这是怎样的境界和力量啊。80余岁的老父老母,依然在给50岁、60岁的孩子们精神的指引,依然为他们自己未来的百岁人生而畅想、努力。
我回头再读父亲62周岁生日自述,其中并没有他年轻时的经历和遭遇,而多是简短干练的总结——诸如“热爱生活”、“负责严谨”、“善分析、有主见”、“面对现实”、“努力做到更好”,乃至“合理养生”,“善待亲朋”,仿佛他并不是在说他自己,而是告诉他的子女,这是你们应当去做的。姐姐说父亲令我们“望尘莫及”,父亲就是她心中的偶像;哥哥想必为父亲的坚韧自信和教养之恩又落泪了。我的父亲和母亲一直在教导指引着儿女们的人生。尽管母亲一生只在家操持,但她所拥有的品质品行深深影响着我,在我长大成人、成家生子后体会更甚。
如今父母均已过耳顺之年,父亲写到:“明辨大自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然现象,正确对待生老病死、社会更替,一切顺其自然。”父亲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总是勤勉不止、坦然生活,我想这段话或许是写给母亲的。人过60,也许总有一些恐慌。这与中年的恐慌截然不同。中年的恐慌会承接着坚定、承接着奋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们前行。而年老的恐慌呢,儿女已成人成家,事业既定,恐慌的背后也许就是对生命终结的害怕。我时不时地感受到母亲对余生的恐慌,她总害怕时日不长,心生焦虑。我深知母亲在家照顾两个才上幼儿园的孙儿任务并不轻,腿疾本也愈加厉害疼到坐立难安,可家务照样少不了,心情也不见得多么好。连喜欢唱歌的她,也因为腿疾而无法常去和她的老同学们、歌友们放声歌唱。我虽没见过母亲放声唱歌的样子,但能够想象,在公园里、在河边,放声歌唱,心情该是多么舒畅啊。我常想,只要心情好了,腿就好了,就让她做她喜欢做的事情吧。妈妈,在家,您也可以多唱唱!惟愿唱歌能助您解愁,惟愿唱歌能让您对未来充满信心。
父母之恩,永生难报。我在《那年那信》里学到了“色难”。孔子说,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色难,才是至高的孝道,对父母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要“让父母的脸色愉悦。”从小,母亲就说父亲是别人眼中出了名的大孝子,从小受父亲影响,我对“孝”也尤为在意。如今,不能常年在父母身边,但与婆婆共处,她也年近70,却觉她身体很好、也还未老,说到“孝”更是难以启齿、羞愧不已。
不知为何近一年来对家犹有感悟。父母所给我们创造的大家庭的和谐幸福、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就像身后永远的后盾,充满温情,也赋予力量;自己也更愿意、更渴望去改变自己,去创造自己所拥有的小家的幸福。家人、家是要呵护珍惜的。我想听听父亲的奋斗人生,听听母亲的生活故事,听那些岁月、那些日子、那些苦难、那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