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米兰傢具展上,由来自台湾的设计团队 Poetic Lab,以作品《波光》灯饰,获得卫星沙龙展最大奖 Design Report Award 的肯定。同年成立品牌 Beyond Object,以蕴含逻辑的手法,于解构的同时跳脱物件框架,创作出启发思考、却又不失功能性的崭新设计。
Beyond Object 最新文具系列分别为《Cantili》胶台、《Penpo》笔筒、《Funno》削笔器、以及《Lino》拆信刀等四物件,结合金属光泽、简约俐落的线条设计,扣紧品牌核心,颠复使用者对传统文具的想像。
◢解读物件的本质与意涵
在设计品项上,Beyond Object 一开始决定先从小型物件着手;同时将产品开发的切入点,放在市场上较为缺乏设计元素的物件。“我们戏称这是设计的处女地,其背后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製程上别具挑战、或是无法跳脱框架,我们希望能尝试突破既有的制式做法。” 陈函谿说道。
整合以上考量,归纳出以文具作为开发重点。由于市面上的文具经常仅以功能性为考量,此特点恰好给予 Beyond Object 机会,去重新思考其形态改变的可能。扎实地仔细研究每一个文具背后的使用机能,添加些许疯狂的想法,重新组合设计,尝试做出不同的提案。最终经过缜密的设计思考过程,筛选出胶台、笔筒、削笔器,以及拆信刀作为最适切的四样设计物件。
◢超脱功能逻辑上的想像
以胶台《Cantili》来说,稳固的底座、取用胶带时的转轴,以及截断胶带的刀片,这三者分别为构成一座胶台的基本要素。Beyond Object 在不添加多馀功能的精简手法下,重新组合逻辑,将原本厚重的底座,改以 L 型悬臂结构支撑,减轻视觉上的量感;而依循圆形旋转动作而设的金属圆盘,负责提供重量来稳固胶台;至于两侧圆盘抛光的微凹镜面,则反射出桌上空间视觉变形的趣味。
在思考《Funno》削笔器的设计脉络上,同样顺应人体工学,以手部自然握笔呈现的直立状,延伸将笔以垂直方式置入削笔器,使得削笔的旋转动作能更流畅运行。外观上,保有品牌一贯富含诗意的表现手法,将铅笔放入削笔器的那一刹那,营造如同笔尖轻触薄膜的瞬间,展现出表面张力即将被破坏的动态感。
由不同圆管构成的《Penpo》笔筒,如同建筑手法的隔间方式,回归装盛的功能。每根管筒置有磁铁,可依不同使用习惯,任意将管子数量增减使用;同时减少因高度参差不齐的散乱摆法,而误伤指尖的小意外。
至于拆信刀《Lino》的设计过程,为顺应使用时的最佳手感与角度,同时兼顾刀刃强度的功能性,以及克服施作技术上的限制,于是使用 3D 列印机做出大量模型,从中找出最适切的比例。最终选择品质稳定的日产不鏽钢,经二维平面折成三维立体的结构,来传达设计意志。
◢以物件彰显设计意图
Beyond Object 于今年下半年重新推出《Align》偏轴笔、以及全新的手写笔系列,起因于今年接触到一间无论製造或工艺技术皆符合期待的台湾厂商,而决定加入新的製造端经验,呈现改良后的进阶成果。明年将持续扩大品牌的广度,预计推出一系列的居家配件,将品牌范围延伸至生活空间之中。
“对我来说,设计是一次次的对话,蕴含着内在的自我关照,也是和不同人合作沟通的过程。藉此过程,我持续的去思考人、物与空间的关係,并透过作品的发表,进一步传播、影响到不同人,这是从事设计对我的意义。” 陈函谿说道。对他而言,好的设计是会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到设计者的思维和内涵,如同建筑大师柯比意的设计哲学:“好设计,是看得见的智慧。”(Good design is intelligence made visible.)
陈函谿
Poetic Lab 设计师,Beyond Object 品牌艺术总监,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目前旅居伦敦,固定在欧洲进行各种设计活动。藉由生活中多样的触发点,不论是一本书、一幅画、甚至一个提问,交会产生新的设计想法。对建筑中的思考论述,经常引起感知共鸣。近期极为欣赏的建筑师为 Peter Zumthor。
Beyond Object
由旅英设计师陈函谿和其创业伙伴陈立侬,于 2013 年所共同成立的设计品牌。旨在超越物件本身的建构意义,注入富含诗意的设计语彙。不论是纽约MoMA、伦敦哈洛德百货、米兰10 Corso Como、或是巴黎的庞毕度中心,世界各大设计之都皆可发现 Beyond Object 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