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说话之道》提到,“天天说话不见得会说话。"比如:和同事聊天,菜市场买菜,和家人商量晚饭吃什么?等等。这些事无巨细的日常对话几乎占据了我们生活对话的很大部分。说话既是很好的沟通方式,也是拉近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如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能力,不仅让听到人感到身心愉悦,而且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日常的交流对话虽然高频,但却影响甚微。另一类对话却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百分之九十的影响力,那就是关键对话。关键性对话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1.观点差别大。对话的双方有很大的分歧,是在生活中最容易引发矛盾的。引发矛盾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固有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孩子想单独去参加夏令营活动,但是家长考虑到安全因素不愿意让孩子去。两个人的出发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产生较大的分歧。
2.结果影响大。对话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这次的锻炼机会,孩子据理力争。一些不好的新闻报道和对孩子的安全考虑,家长不愿意做这种危险的尝试。
3.情绪反应大。苦口婆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双方“爆发“激烈的冲突。孩子认为父母过多的干涉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在外独立过团队生活。父母看到孩子只想着出去,却不考虑安全因素而着急上火。
解决这一矛盾点,首先从双方的关键信息共享开始。
沟通不畅,双方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很难有共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心情。大家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为自己的方案找出一百种正确的理由,为对方找出一百种错误的理由。相对于竭尽全力地去压制对方,创造一个和谐的沟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孩子在沟通出现激烈冲突时,双方的情绪波动很大。可能什么样的伤心话,会顺嘴溜出来,把简单的问题更加的复杂化。这时不如转换谈话的内容,调和谈话气氛,让双方冷静下来。
“你想参加这个夏令营每天都有哪些活动呢?你可以先给爸爸妈妈讲一讲么?"
"我们并不是不让你去,而是担心你的安全问题。毕竟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家,独自到很远的地方去。”
父母可以主动的缓和双方的关系,听一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我已经长大了,想去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我也会很想念你们的,可我不想做长不大的小孩。我会在外注意安全问题,可以每天和你们通电话,告诉我每天的行程安排,不让你们太担心。”
“好吧,爸爸妈妈听到你这么说,看到了你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我们为你高兴。我们一起来找一个更安全保障性更好的夏令营。好么? ”
争吵和单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能让双方无法产生共鸣。抓住生活中的关键对话,在心中预想将要产生激烈冲突的时,深深的长呼吸三次。对自己说:要冷静。尝试改变氛围的三个步骤:1.修复安全感。2.引导对方说出观点。3.尝试折中的方法创建新目标。也许比你一味的禁止孩子做某事,会有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