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听孙老师的课,本堂课的亮点很多,今天我想从课外资源的拓展来谈我的感受。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孙老师根据教学需求在挖掘文本同时,总能及时巧妙地拓展课外资源。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还是背后的故事,都是精心选择,恰到好处地呈现,所起效果自然加倍。
1、筛选之用心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孙老师播放了飞夺泸定桥视频。之前我也听过本课,但授课老师只是选取电影的一部分。而孙老师的视频有不仅有背景音乐还有解说,这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最后本节课在雄壮的合唱中结束,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优质的资源能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出现之及时
一般我们在本节课快结束时,才出示诗人的其他作品,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而孙老师的课却放到了课中。学生已经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毛主席的豪迈气概。孙老师顺势补充了毛主席其他诗句,这比学完课文后再去补充,效果更好。
3、链接之巧妙
二万五千里到底有多远,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我都没有多大概念。怎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距离之远?孙老师一开始就问:你最远步行到哪里? 步行过一百里吗?在认知极限中,让学生感受两万五千里之远。
而在在理解“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时,孙老师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实践去谈自己的看法,再分析红军战士的做法,对比之明显,反差之大,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大师就是大师,备课时下足了功夫。总会用心搜集各种优质的课外资源,总会在恰当的时机呈现资源,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大师已经这样优秀了,还在用心对待每一堂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