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律·长征》,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明:
说教材
说学情分析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
说教学评价
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在本单元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全诗共四联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壮志豪情。读读这首诗,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六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自学生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查阅资料,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学习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新课标”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读通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思。
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了解,本课设计分四个环节:
【视频导入,走进长征】——【阅读鉴赏,感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一)视频导入,走进长征
首先我借助红军长征视频导入新课,又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动画呈现诗歌的意境,将学生引入情境。
【设计意图:借助视频,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二)阅读鉴赏,感知长征
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交流,互动感悟。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重要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再到共学,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视频再现,激情震撼。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两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与诗歌产生共鸣。】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
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观看视频,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
请同学试着用一个词概括这次战斗,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
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
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没有浪费一颗弹药,读!
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这体现了红军的(机智勇敢),读!
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拉近了距离,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一首七言律诗,浓缩了长征过程中的艰险、曲折与悲壮,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在诗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工农红军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体会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最后,教师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诵读,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并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只是起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髓,在这份板书中,我列出了诗中的关键词语,简洁明了,同时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总起
腾越五岭
千山 疾跨乌蒙
喜踏岷山雪 分述 英雄气概
乐观精神
万水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三军 尽开颜 总结
七、教学评价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在课堂中,我力求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对文本表达方法的提炼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梳理也都通过评价来体现,并把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被评价与评价中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做到尊重自主,让学生乐学;倡导体验,让学生爱学;落实读书,使学生真学;鼓励质疑,使学生会学。以读为本,努力构建一个简约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