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利,国家与民族

        人类是复杂的。因为我们拥有着动物中最复杂的最难以理解的事物:思维。小人物的复杂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因为他们可能这一生也不会做任何会影响人类历史的抉择。而大人物,即便是拥有了最缜密的思维,也有可能会被自己心中的方向所影响。就比如洪秀全,他当时本来能够一举进攻北京,灭掉清朝,但是由于他的内心仍然向往的是富足的当下,是一时的巅峰,所以他最终失掉了最好的机会。

      那么我们今天的主角慈禧,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呢?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最终做出的决策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慈禧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角色。若放到童话故事里来讲,可能他就成为了一个大反派。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做抉择最背后本质的东西,那么你就必须要了解他是怎么想的。

        慈禧出生于1835年的11月29日,是叶赫那拉氏的一员。由于慈禧本人的性格太过强烈,其实并不太受家里的人喜欢。不过他自己精通满文,不似当时的多数女子,二十四史也读了一个七七八八,是一个很有才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可惜的便是他自己是一个女子,自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谓深宫大院,不仅仅是束缚住女人行走的地方,也是束缚住思想的地方。

      后来慈禧进入了宫中,成为了个贵人,在1856年的时候,慈禧为皇帝生了个儿子。可谓母凭子贵,很快慈禧便分为了懿贵妃。或许这对一个女人来说,这一生能够活到这样的位份已经知足了。但是慈禧内心的欲望并没有就此停手。

      这是此刻,由于太平天国的压力,以及与洋人刚签订的天津条约,咸丰皇帝扛不住压力,选择了继续去放纵。国难当头,不可能弃之不顾。就在此时,慈禧站出来,为咸丰皇帝分担忧虑,慈禧有的时候会帮咸丰皇帝代笔批奏折。但是渐渐的咸丰皇帝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峻,女人,一直以来是不得干政的。而慈禧显然违反了这条一直以来留存着的规则。所以很快的,想方皇帝便不让慈禧继续帮他代笔了。

      从这件事情我们便可以看出来慈禧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迂腐的,老实本分的,听天由命的古代的女人,他最终想要的不仅于此。

      1860年的时候,英法联军再一次的侵犯了中国。天津失陷了。而咸丰皇帝此刻已完全丢弃了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责任,连夜跑到了热河行宫。像这样的人,我认为他是不配站在历史的舞台上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就有着自己应尽的义务,而作为一个掌管着国家命运的人,掌管着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人命运的人,他不应该丢弃整个国家而去。

      在这样危机的时刻,咸丰皇帝并没有丧失最后的理智,他命令自己的弟弟为全权大臣,让他的弟弟代替他做出重要的决策去与洋人谈判。而他的弟弟,对于这些洋人也是束手无策的,最终也只能要啥给啥了。而也是这件事情之后,圆明园被烧了。在经历这件事情之后,咸丰可能再一次受到了更大的创击,就此以后一蹶不振,不顾朝政。也正是在每日的声色犬马之中身体日渐衰微了。

      很快咸丰就死了。

        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即位之后,为了不让朝政,全部都落在一个无能的6岁小孩身上,咸丰皇帝为其安排了八顾命来辅证,还有皇太后与太后垂帘听政相互牵制。这番举措也算是周全。

        我们重新站在慈禧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政治局势:慈禧的占位是很不被前朝所看好的,因为当时的辅政大臣之一的肃顺与慈禧的关系超级不好,而他们两个人关系的决裂,也与当时慈禧在后宫的干政有关,肃顺这个人是一个完全的忠诚的大臣,一切对大清有害的事情都被他坚决的杜绝,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后宫干政这一条。其实我们也可以来猜测一下肃顺到底是抱着怎么样的精神为清朝效忠的,我认为最有可能的便是肃顺爱着这个国家,作为一个满人,他一定是向着自己的民族的。再加上曾经他受过的八股文的教育,儒家的熏陶,我认为可能忠这个字已经刻在了他的生命之中了。可惜的是我认为肃顺的觉悟止步于此,他不明白一个文明的精神,也不明白当下的局势与国家内部的危机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引发的。

      回到慈禧的角度,肃顺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为这样的一个守旧派在朝廷上,就说明这前朝与他的敌对关系是仍然存在的。而肃顺既然能够认为后宫不得干政,那就说明肃顺最终很有可能会希望把权力全部都归到他自己一个人的名下,这将是一场战争的导火索。约莫是慈禧的性情中带着点阴狠果决,他很快就决定要在肃顺动手之前先对他发起进攻。

      若慈禧想要扳倒宿顺,那么他必须有一个可以倚靠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利益一定是要与他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而这个人最后的人选便是当时的宫亲王。宫亲王是咸丰的弟弟,那么他自然不会希望一个朝廷上的皇室的远亲肃顺来掌控朝政,他一定会希望权力能够被握在他自己的手里,无论理由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整个大清朝的利益。既然慈禧与他都有着同样的渴望,那何不合作呢?

      咸丰刚死半个月之后,慈禧便急不可耐的召来了宫亲王,开始了密谈。后来在咸丰皇帝举行葬礼之时,他们两人便决定让肃顺来搬运皇帝的尸体,而让另外7位顾命大臣同他们一起先走。那么此刻,肃顺便变成了形单影只的一个人。在慈禧与七位顾命大臣先回京了之后,立刻便下令废除了八顾命,肃顺一回来,便被慈禧下令抓了起来。而慈禧的第1次政变,不费一兵一卒便成功了。这,便是慈禧的智慧。

      在这件事情之后慈禧便成为了权力的中心,他保护住了自己儿子的权利,而自己也夺得了最想要的东西。那么接下来一步应该干什么呢?

      如今仍然还有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等待着慈禧,那便是为他完成或者说为他收尾,这次政变的恭亲王自然是功不可没的,而且宫亲王自己也拥有着莫大的权利。慈禧应该把宫亲王放在怎么样的位置上呢。到底怎么样才能平衡恭亲王与自己的权利呢。若给宫亲王的权利过多,那么宫亲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宿顺,但如果他给宫亲王的权利少了,那么就宫亲王现在的实力来说,他是很有可能会反叛的。仔细选择了分配多个长势,但是宫亲王拥有最大的权利这个方向。因为在日后宫亲王的权利可以慢慢的被剥削掉。而且自己的权利也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很多重要的事情,最终也要经过慈禧之手,只有慈禧同意了之后,这件事情才算是最终拍板了。

      而且在这件事情上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继续去学习,他曾经从来没有过从政的经验,而恭亲王却不一样。慈禧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在从政经验方面的不足,他并没有因为政变的成功的胜利而冲昏头脑,而是继续冷静清醒的分析当时的局势以及决定继续学习。

        那么在其他的拥有更大权力的掌事的人物分配中应该选谁呢?通常在这种时候,太后或者皇后都会选择用自己最亲近的母族的人来担任更重要的职位。但是慈禧并没有选择这条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如果他使用了自己母族的人承担掌事的职位之后会有的后果。自然叶赫那拉氏的人都是满族人他们所拥有的才华是不能与汉人比拟的。从整个大清的国家考虑,慈禧是不可能选择自家人的,即便选择自家人来把持朝政,有利于自己稳定朝局,但是慈禧也没有选择这条路。我认为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慈禧并不是一个极端利己的人,他的心里是有着整个清朝的。就爱国这一点,慈禧已经超越了朝廷之上的大多数官员。也是挺可怜的。

        最终慈禧选择了与使用汉人,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精明的决定。因为如果选用了汉人,那么它就避免了皇室与外戚的内斗。但是也是这个抉择打破了严防满汉的祖训,慈禧并没有管那么多。而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实力加持下,最终慈禧已汉治汉,压制了太平天国。

        这段时间由于慈禧与皇太后共同治理的原因,所以取名为同治。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人用三年时间被压制了太平天国,都是清朝的内部权力再一次稳固了。

      但是就在此刻,心的问题似乎又呼之欲出,当时为慈禧铺路的宫亲王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功德与素顺不相上下。此起自然是绝对不会允许有第2个肃顺再出现在他的王朝的,于是他再次开启了新的策划。在慈禧注意到宫亲王的转变的第2年,他便罢免了恭亲王。而公卿王今有此事也变得唯唯诺诺。

      此刻的历史舞台上,已经没有人再敢挑战慈禧的权威了。

        此刻慈禧已经能够算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执政者,在经历了与宫亲王一起的历练之后,他自己已经对于朝政之事摸清了门道。

        在解决完所有的内部问题之后,慈禧便开始针对外部的各类障碍。最受棘手的便是西方列强与与大清的关系。自然当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在以我们无法普及的速度迅速的进步,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才能赶得上时代的步伐呢?在我们知道大清不再是那个天朝圣国之后,又应该有怎么样的举措呢?

        在这样的属于清朝的危机时刻,不仅仅有慈禧想到了这件事情,刚刚被下令罢免的公亲王曾经也有着这样的顾虑。宫亲王那一方认为他们应该对西方的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因为我们学会了机器制造之后,就有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不这么赞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士倭仁是反对的,他认为学习洋人的这些技术,只会让中国变为洋人的天下。其实他们二者这样说都有着自己的原因。就比如公卿王方的观点,表明的意思便是,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的技术,因为那些技术的确是我们没有拥有且无法触及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精神会因为我们学习了他们的技术而改变。但是更多的老大臣们,这样反对宫亲王的观点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我们再继续学洋人的这些技术,就有可能使中国人对中国的政府抱有怀疑,很多中国人可能就会产生如今的大清政府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样的疑问。我认为攻亲王的观点可能更侧重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而更多老大臣的观点更侧重于国家的安全性。要是我来选的话,我可能会选择攻亲王的那条路,因为我认为如今的中国如果再不加速发展自己自身的能力,那么最后才会变成真正危险的国家。

        慈禧的想法与我的有些许相似,他也认为为了长远的考虑,中国也应该做出改变了。所以在朝廷之上,有多数人反对宫亲王的激进的观点的情况下,慈禧仍然选择了采纳他的方案。而这个方案便是我们后来熟知的洋务运动。慈禧在这一次做出了很多的努力,首先他开始扩建,各种制造局招商局还各种建造文化教育机构,还培养了一些赴美的留学儿童。可以说是十分全面了。在1873年的时候,慈禧本决定还政于同治帝,但是在两年之后同治皇帝就死了,所以他只能再次启用年幼的他的妹妹的儿子,年仅4岁的太子,不可能独自立于朝廷,所以慈禧再次选择了垂帘听政。此年视为光绪元年。我认为也是这一次不得不参与的垂帘听政,使得慈禧内心的野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也使得他保护国家的决心再一次被坚定了。

      1872年的时候,日本开始争夺中国的一个附属国,在两年之后日本又攻打了台湾,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有另外一个部落阿古柏,进攻新疆,而沙俄便是阿古柏这个小部落的靠山。当时的大清朝因为常年赔钱,基本上把所有的积蓄都给赔光了,剩下的基金只能先集中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解决另一个。那么到底应该选择哪个问题呢?

      现在的局势就很清晰明了了,现在朝廷之上可以分为两个派别,第1个是选择边防的,另外一个都是选择塞防的。那么边防与塞防都拥有怎么样的好处与坏处呢?如果选择海防的话,你现在的世界格局一定是最有利的。因为从当时到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最注重的贸易便是海上的贸易。如果我们失去了海这个贸易路径,那么我们之后的路可能就走不长了,因为如果我们失去了海,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与其他的国家交流。而且如果选择海防的话,那么西方的列强就有可能,再不会轻易打过来了。而如果选择赛防的话,就可以免除阿古柏顺着新疆直接打到蒙古,然后再向北京得寸进尺的可能。且新疆的地势较高与中原地段有一个高低差,如果日后真的将新疆托付给了阿古柏的手中,那么之后若你想要再去攻打新疆,就很容易被这个山给困住。我认为这两种选择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在上完课之后我明白了,海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应该先选择着重搞海防,而且如果你着重搞海防,那么之后若再有国家来侵犯你,那你就有资本来防住他。但是慈禧最终选择了着重搞塞防。

        在接下来,他们便开始筹备防御阿古柏部落。首先是朝廷向下借了很多钱,借了1000多万给左宗棠用。而左宗棠也没有辜负这1000多万,且在7年的时间内,祖宗团共获得了5,200万银两的协助。当时左宗棠采取的策略是先防北边后防,南边的新疆。就在下播银两的当年遍攻克了乌鲁木齐,次年的时候便击败了阿古柏。再后来,左宗棠为了防止新疆再次落入别人的手中改革制度,使得边疆的防范又增强了。又与沙俄谈判,最后收复了残缺的伊犁。

        可以说这一次左宗棠的行动还是很成功的,而中国的防守战略也仍然在推进着。

      1880年的时候,慈禧过了50大寿,但是中国与法国在该年进行了一场战争,后来又经历了军机处改组。而这个事件便被称为甲申易枢。

      在1885年的时候,中国以战促和签下了中法天津条约,而这个条约也是赔的最少的条约。而在这件事情之后,中国建设了北洋海军,制造了25艘军舰。清朝的军事实力在那段时间到达了顶峰,而北洋海军也被称为远东一流。

    在89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大婚,而55岁的慈禧也即将归政了,年事已高的慈禧,希望能够颐养天年,便将重修圆明园的计划提上了日程。自然50大寿对教后,他的慈禧心中是有着不甘的,毕竟他为大清奋斗这么多年,他认为他应该得到这份荣誉。于是慈禧便开始筹划起了他的60大寿。但是由于大清当时不仅要搞赛方,还在搞海防所以银两所剩无几,根本没有闲钱可以给慈禧搞他的60大寿,除非慈禧去挪用那些现在在用来建设北洋海军的钱。事实上这样做是对国家完全无利的,毕竟建设军队与过生日,这两者孰轻孰重都是能搞得清的。

        慈禧并没有管现在大清与国外的形势有多么的危急,也没有管这个用来建设海军的费用,是否对未来有更大的用处。因为慈禧想到了更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如果北洋海军越强,那么管辖着当时的北洋海军的李鸿章等汉人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强。如果汉人的实力越来越强的话,那么谁又能说得准,今后同理大清朝的人到底是满人还是汉人呢。所以最后,慈禧不顾未来局势如何,力保大清朝如今的安全。我认为这是清朝官员或者说清朝从政者的通病,因为他们都更希望的是保全满人权利的强大,而非站在整个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最后慈禧挪用了1,600万的银两来为自己的大寿做准备,而那1,600万之中就有750万都来自北洋海军。也正是因为北洋海军最后没钱了,所以在北洋海军成军之后就再明白过任何的炮船。而曾经的远东一流也就此没落了。1894年的2月份,朝鲜又出事了,而这一次又是日本干的。北洋海军因为没有钱来配置炮船,导致全军覆没,最终赔给日本2亿银元。而后来又用了3,000万赎回了辽东,这次谈判也被称为马关条约。

      在甲午战败于弹丸小国日本之后,全中国其实都是震惊的。毕竟日本在他们的印象里,无非就是一个野蛮人所居住的小海岛,他们到底是什么时候拥有如此强悍的实力的?而当时的皇帝光绪正值壮年,他也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他选择了像日本一样进行变法,而这次变法也被称为戊戌变法,是由康有为等人支持的。这次变法包括了很多个点由改革科举开办新学堂以及出国等也会在中国新修铁路,其继续训练海陆两军。最重要的是他们决定在朝廷上大刀阔斧了,也就是所谓的裁员。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中国也要因为这件事情转变为君主立宪制了。即便慈禧此时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对这件事情仍然是略有耳闻的,毕竟曾经朝廷之中的威望并没有衰减。自然慈禧也会感觉这种击剑法过于激进,且他对这变法之后是否能获得成效是抱有怀疑的,毕竟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尝试过变法,但最终失败了。但是慈禧并不是一个不愿意改变的人,因为他一切抉择的落脚点永远都是在满族统治的大清是否能够变得更加强盛这一点上。所以如果皇帝与康有为,他们单纯的只是想要变法的话,慈禧是绝对支持的。但是有一点使得慈禧非常的不满意,这便是他们想要在朝廷的官员上动手脚。

      慈禧纵横官场多年,自然知道那些老大臣留着是有作用的。因为这些大臣都是他精心安排在光绪皇帝旁边稳定朝局,使满族统治的大清继续延续下去的重要人物。如果这些大臣全部被裁员裁走,那么整个朝廷岂不是就要成为汉人的天下了?那么他毕生守护的满族的大青岂不是就要没落了?且汉族在朝廷上的占比越多,那么大清面临的风险就越高。慈禧是绝对不同意汉人插手最重要的大清的政务的。除了这一点,慈禧当然也会害怕这些老大臣被裁员裁走之后,自己今后在朝廷上无法再立脚,或者说慈禧也有着自己的掌控欲。但是我认为慈禧对大清的爱可能胜过了自己的个人利益。

      因为这件事情慈禧训斥了光绪皇帝,但是光绪并不愿意改变。于是为了这个国家在9月21日的凌晨慈禧再一次发动了政变,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整整10年。为了这个国家,自己甚至都不相信自己养育大半生的儿子。她是有从政的天赋的,因为他是这样一个冷酷的人,他可以从最理性的角度来衡量,到底是亲情重要还是国家重要。但是这样真的是好的吗?

      九月28日参与政变的戊戌六君子六人全部被追杀。只有103天的戊戌变法便就此结束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告一段落,由于光绪的 开明深得民心,也深得那些洋人军官的心,所以洋人在听到光绪被软禁之后,十分的不高兴,他们说如果光绪不回来,那么又不认慈禧这个太后。就此开始,洋人与大清又引发了新的冲突。而冲突的进一步的导火索,便是1900年的列强4条召会上的一条谣言,说列强的召回中下令让慈禧归政于光绪。这让慈禧很不高兴,毕竟大清的内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管的。且当时据说华北的义和拳运动民众十分强悍甚至可以以凡胎肉体扛下子弹。在慈禧听说了义和拳被传的神乎其神的名号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决定向列强开战。写在这个时候慈禧还在宫中行巫蛊之术,天真的认为自己的诅咒真的可以使列强的实力有所削减。

      但事实是残酷的。后来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不得已之下,慈禧只能斜着光绪逃向了遥远的西安。而当时的列强因为对慈禧此举的愤怒,在北京强烈杀伐还进行了惩罚性的远征,使华北变得一片狼藉。在这种危急的情境之下,慈禧派出了李鸿章去谈判,而李鸿章当时手中哪有任何资本可以与列强谈判呢,最终在李鸿章的反复压价之下,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果。但最终也仍然是赔了4亿5,000万辆白银。而年事已高的李鸿章在这次事件之后也背上了骂名,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中国赔了那么多钱,都是由于李鸿章的懦弱,殊不知李鸿章在这次谈判中已经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而这次事件也被称为辛丑条约。

    在慈禧再一次深刻的遭到了列强的报复之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他并不愿意归政于光绪,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执掌朝政,为了这个目标,他便只能依着列强的要求开始变法。而这一次的变法也是慈禧升年以来最激进的一次变革。女人在这件事情之后可以不再缠足,而满汉之间也可以通婚了,但是这一切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而即便是如今中国进行了变法,人民也已经不信任清朝政府了。

      当然改革是有很多人支持的,就比如当时的袁世凯,并且在这期间他还训练了7万的北洋陆军,成为了当时的权臣。

      在1908年的11月4日就在宣布即将进入君主立宪制的次日,年仅38岁的光绪死了,而在同一天74岁的慈禧也去世了。忙碌一生之后,最终慈禧留下了可叹的遗言:不让妇女干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需严加限制。

      那可笑的是在三年后,大清在地方都府的抛弃与革命党的攻击下最终落下帷幕,而退位协议仍然是一位太后签订的。而最后一任皇帝溥仪也在这件事情之后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这,便是慈禧的一生。

      慈禧当然有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比如他在前期有改革也开放了用汉人的权限,而且还支持了洋务运动,又是他最早站出来维护了大庆的秩序,可以说在慈禧正值壮年的时候,是他救了大清。但是到了中年与晚年,因为义和泉的开战,软禁光绪之后过度干政且阻止变法的步伐,这最终导致大清落下帷幕。而且慈禧最后也没有逃开所有的执政者的通病,恋权。他为了获得权利,甚至软禁了自己的儿子,失去了人性的情感。且由于久居深宫,目光短浅,四面小人,他没有办法在最重要的决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且慈禧是没有民族精神的,他为的只是保住这个满人的大清,而不是这个中国。而在此期软年的时候志气衰弱,又只顾享乐在选择加强国力与自己的60大寿之中,最后选择了给自己庆生。当然慈禧有着自己的抉择,有着自己的纠结,但是在满汉冲突之中,慈禧只维护了满人大于汉人的传统。或许慈禧认为这就是清朝的宿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吗。他宁可中国精神弱下去也不愿意抱大清被灭的风险。似乎自己这一生都没有从华夏文明的生存与死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也没有权衡好内部的满汉冲突与外部与洋人的冲突。而慈禧也是最终导致满汉冲突调理不顺,让我们无法继续紧跟世界的步伐的人。

      我认为在那个时代,多数人其实都和慈禧一样,满人大于汉人的观念已经刻在了他们的生命中,而且在执政方面他们也未必能有自己做的好。这或许是国家制度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3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4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2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0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58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4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1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31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1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6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42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3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只要一提起清王朝的慈禧皇太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她都没有什么好感,很多人都把近代中国的耻辱都算在她一个人身上。 近...
    婉㚥阅读 901评论 1 3
  • 一听到慈禧,大家对她的观点十分不一,有一个观点说,武则天第二,女中豪杰,除了古代唯一一个女帝以外女子中最强的人,还...
    R琳茜阅读 493评论 0 1
  •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遥小吧阅读 325评论 0 2
  • 说到晚清的统治者,除了我们会想到像咸丰,道光这样的皇帝,我们肯定也会提到另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慈禧老佛爷,那么,对...
    薛义之Harry阅读 637评论 1 5
  •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赫那拉·玉兰出生于北京。1851年,1852年,玉兰被选入后宫,到了...
    昊哲阅读 14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