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白话】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位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他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就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
看到这段对话,其实还是感到蛮伤感的。
鲁哀公是鲁国的国君,他希望孔子给他推荐几个好学生,一起来辅佐他治理天下。所以他就问孔子谁最爱学习,孔子说有倒是有一个,那就是颜回。
紧接着说出了他的两大有点,不迁怒,不贰过。字少但意义深远。
不迁怒,就是不会把坏情绪,怒火发泄在不相关的人身上。比如你在单位与同事闹不愉快了,或是被领导骂了,心情不好,回家后看家人哪里做得不好,或是小孩子把房间弄得乱糟糟,你很有可能火就上来了,把孩子大骂一通,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故事就不讲了,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了。
但孔子说,颜回肯定不会这样,能做到这一点,就很难了,足以看出他的品格之高尚。
那不贰过呢,我觉得更难。人们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说很大的错误,就说抽烟喝酒,再严重点比如吸毒,赌博,这些又有多少人能戒掉,喝酒误事,抽烟致癌,吸毒妻离子散,赌博家破人亡,都知道这些弊端,有多少人犯了一次又一次,然后发誓说以后再也不干了,但过不了多久还不是又走老路了。
儒家强调过失与性格有关。要做到不贰过,就要对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加以改正。但性格真是天生的,想改掉真的很难。所以,不迁怒、不贰过是颜渊好学的证据,这表示,孔子的教育是把学习与德行的表现结合在一起。
说到这里,还真很钦佩颜回的。但天妒英才啊,孔子说,颜渊“不幸短命死矣”。着实可惜。四十岁就走了。
孔子惋惜,是因为颜渊最好学,并且德行最好,他如果有机会服务百姓的话,肯定杰出。孔子的理想一定有实现的机会吧。
这还没完,还有更悲催的事。
孔子讲完颜渊之后,就说没有好学的学生了,没听说过谁更好学了。
你想想,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为什么除了颜渊之外就没有人真的好学呢?
这真是让人感到非常的惋惜。孔子活了七十三岁,颜渊过世时孔子七十一岁。
此时,孔子对学生的了解已经很完整、很透彻了,他自己的生命也接近尾声了,所以他感到特别遗憾,因为除了颜渊就没有听说谁爱好学习了。而他的思想,学生们并没有真的理解,也没有传下来。
但是,这个遗憾后来还是有人把它给解决了。
这个人就是孟子。
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但是真正了解孔子,可以把孔子的思想传下去的正是孟子。
根据各种资料考证,在孔子过世以后,儒分为八,他的学生分为八派,自立门户。学生们教出来的学生各有特色,有的变成了兵家、法家,不再坚持儒家的观点;也有些人当了帝王之师,如子夏,但是教的都是应用上的知识,并没有把儒家完整的理想传承下来。
所以,孔子的感叹有他的道理。
孟子曾经把颜渊同禹和稷作比较,禹,负责治水的禹;稷,就是周朝的祖先后稷,负责教老百姓种田。
我们常常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人溺己溺”就是指大禹,看到有人被水淹死,就好像自己没将洪水治好,让这个人被淹死一样。
“人饥己饥”就是指稷,听到有人饿死,就像自己田没有种好,以至于让别人饿死一样。
孟子说禹、稷和颜渊,异地则皆然。
这三个人如果交换处境,他们应该有一样的表现。
颜渊生前根本没有机会实现抱负,但是孟子给他最高的评价,这体现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
从颜渊身上我们知道了知识与德行要配合,并且也了解到孔子对于好学的要求标准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