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推荐一本适合老中青三代人看的世界名著,我会推荐英国作家毛姆所写的这本《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出版于1919年,至今恰好100年的时间了。历经百年时间考验,依然受到许许多多读者的喜爱,我想这就是经典之作的力量。好书常读常新,每次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
01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作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塑造了一个为追求理想,敢于与世俗眼光抗争的思特里克兰德。
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就是他离家出走,孤身远赴巴黎。
思特里克兰德的前半生与许许多多普通人别无二致。他是一个典型的证券经纪人,有稳定的收入,不错的社会地位,妻子贤惠漂亮,还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幸福模板吗?车子,房子,票子,孩子,应有尽有,夫复何求?
但思特里克兰德过得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从妻子对他所下的定论可以推断出来,共同生活十几年的妻子并不了解真实的他,在妻子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小市民。
妻子喜欢在家里招待文艺界人士,却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对艺术有着强烈的渴求。他不善交际,也不会招待客人,显得格格不入,是一个存在感很低的人。
我想他们一定相爱过,但随着岁月渐长,爱意被家长里短的琐碎磨灭了,妻子满足于做一个全职太太,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丈夫在外面按部就班的工作,两点一线。
这也是大多数中年人的生活写照,爱情消磨殆尽,理想遥不可及,于是选择了妥协于现实和安稳,今天重复昨天的日子,明天重复今天的日常,人生一眼望到头,没有波澜,平平淡淡。
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本真,我并不想反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可思特里克兰德并不想让自己的后半生像前半生一样度过,于是看似毫无征兆,他只留下一封不到十行的家书,便切断了与所有人的联系,只身远赴巴黎,追寻他的绘画理想去了。
02
理想是什么?
那是和梦想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我们可以把梦想说的天花乱坠,今天说说,也许明天就忘记了。但理想却是另外一码事,有了理想,生活便有了盼头和奔头,它会指引着你踏上前行的路途。
思特里克兰德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画家,更准确地说,是成为一个能够画出自己内心图景的画家。故事的结尾处,他实现了理想,但这一路走来太过艰辛。
他在繁华的巴黎,住着很简陋的旅店,除了一张床、一张椅子,没有其他家具,而他所有的钱财就是离家时所带的百十来英镑。他的理想看似也很遥远,因为他几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起初他画的很糟糕,又听不进老师的意见,偏执地要自己一个人摸索。
巴黎的生活和以前的舒适安逸,完全无法相比,面对物质生活的艰辛,他并没有退缩。至于旁人的眼光,他更是丝毫不在意。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难能可贵,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他。
03
由伦敦到巴黎,由巴黎到马赛,由马赛到塔希提岛,时间在流逝,地点在变换,不变的是对理想的坚定和执着。
塔希提岛与繁华的都市不同,这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快乐,思特里克兰德不再显得格格不入。经由鲜花旅店的老板娘介绍,他和一位叫作爱塔的土著女子结婚了。
爱塔对思特里克兰德很好,她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给了思特里克兰德充足的时间去画画。思特里克兰德精神安宁,衣食无忧,终于将内心的场景描绘出来。
他们度过了几年幸福的日子,生养过两个孩子,可是思特里克兰德最后感染了麻风病,但即使身患重病,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他仍然坚持作画,而且画得很好。
爱塔依然对他不离不弃,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思特里克兰德何其有幸,能够遇到这样一位月亮女孩,她全心全意地爱着他,不求回报,无怨无悔。
思特里克兰德死后,爱塔遵照他的嘱托,将房子连同所有画作全部烧毁。
04
这就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对家人来说,他是自私的;对理想来说,他是忘我的。有人喜欢他的执着,也有人厌恶他的冷酷无情。
人生有太多的岔路口,有太多的选择题,有的题怎么选都不对,怎么选都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就像小时候看过的“爷孙骑驴”的故事一样,爷孙两个人骑驴,有人说驴子太可怜;爷孙两个牵着驴子走,又有人说这两个人太傻,有驴不骑。
很多事情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最重要的是听从内心的诉求,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否则只会束手束脚,寸步难行。
拿着三四千的月薪,做着普通的工作,下班和兄弟撸个串,喝点小酒,陪女朋友逛个街,这是人生;不分白天黑夜,在职场拼杀,从底层员工做到公司高管,功成名就,这也是人生。
正如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所言,“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生活如人饮水,本就冷暖自知。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靠努力去争取,即使没有达成,也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