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读罢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个人认为作者的阅读法宝可概括为上文一段感悟——亲自动手,以输出为前提输入,通过两者的交互提升输出的质量与输出的效率,并且这样的交互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生涯以至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实这个方法并不难以理解,甚至于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常常用到,例如写论文时,我们往往会很有针对性的查阅资料,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工作中需要写策划或方案时,也会在头脑风暴后有目的的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研究,但是在没有指定目的的阅读场景中,绝大多数人都是随性而读,既没有明确目的,也不会深入研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即使当下很受触动,很有收获,但是在极短时间里几乎就会完全忘记当初的触动,在真正需要使用的时候,脑子里空空如也,只能再次漫无目的的四处查阅。而奥野宣之的办法就是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这几个环节中充分保持自我觉知,实时输出,使书籍真正为我所用。
但是如何在整个过程中充分的自我觉知和实时输出呢?
首先我们看选书环节,通常我们选择购买一本书会受到媒体、报纸、杂志、朋友推荐等影响,尤其是在各种社交平台几乎完全填充我们的日常空余生活时,来自外界的对我们阅读选择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更多,例如当我们打开朋友圈,看到有两位好友最近都在阅读《人类简史》,打开公众号,喜欢的自媒体也新发了一篇《人类简史》的书评,再去豆瓣上一搜评分不错,打开购书app正好又打折,我们几乎会毫不犹豫地买下这本当红的《人类简史》,但是购买过后我们真的会去阅读吗?还是只是跟风拍个照发发朋友圈集赞而已。这样的影响越多我们会发现,阅读将变得碎片化,无目的性。
那么奥野宣之是怎样来选书的呢?
他的办法是将所有影响他选书的原由都诚实的记录下来,无论是来自何处的影响都先记在笔记本中,例如剪下报纸上的书评,记下朋友推荐时的原话,同时根据这些推荐整理出想要购书的清单,当购书清单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一次筛选,筛选后,便会理清最近想要阅读的书籍类型,以及为何想要阅读的思维脉络,选书的目的性及系统性都会增强,在选书环节通过做记录也实时反映了选书当下的思考。
关于购书,奥野宣之更倾向于去实体书店,一方面可以大致浏览一下书籍内容,甄别是否符合自己需要,另一方面,去实体店购书本身是一件比较有仪式感的事,也会在无形中加深阅读的印象。
说到读书,奥野宣之的读书方法是通过通读、重读、标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来消化书籍内容,带入日常阅读场景,此方法的使用效率也很高,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快速通读一本书了解文章主线,在通读的过程中将有触动的部分折页做记号留下初步印象,然后进行重读,在重读时通常需要带入问题和思考,并再次回顾初读时做记号的部分,筛选更为精华的信息,之后将精华部分以不同方式做记号,并开始撰写读书笔记。
关于写读书笔记,奥野宣之以极形象地将独创的笔记方法命名为“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即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同时写下自己对部分内容的感想,喜爱阅读的人,往往都有摘抄的习惯,但很少有人在摘抄同时加上自己的评论和感悟,事实上,若仅仅只是摘抄而不加上自己的思考,那么我们只能感受到作者很牛逼却很难实际转化成自己的功力,而一旦加上自己评论,我们便会在摘抄的同时激发自己对文章内容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多思多想才可多得,故而奥野宣之说:“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那么写完笔记即宣告此次阅读大功告成吗?奥野宣之认为,还需要通过定期重读笔记以及写书评或者通过其它方式输出来最大化阅读的效能,重读笔记不仅会带来新的思考,同时也是整合前期思路,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以及查找适宜的创作材料的重要方式。
以上过程,要如何实时输出呢,奥野宣之均采用“一元化笔记法”来完成,即无论是选书过程中所搜集的各种剪报素材,书评文章还是购书过程中的境遇,亦或是做摘抄写笔记时的深入思考,甚至于思考后的书评产出等,都全部都如实在笔记本中记录下来,这样随时整理思路,使得整个读书过程演变为整体的输出过程,所以一本书阅读完毕,在重读笔记的过程中,能够回溯当初选书的原因,购书的趣事,读书时的感悟,以及因读此书而产生的衍生思考以及再创造,如奥野宣之所述,读书笔记成为了与书交流过的证据,而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为重要。
当养成一元化笔记法的习惯后,奥野宣之说,你将体验到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更像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简单的因果倒置,能够促使自己更有效的输出,也是我所理解的作者想要传达的有效阅读的基本方法。
PS:另附文章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