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码字,很高兴是这样一部优n秀b闪闪的作品(笑)
题记一样的东西就套用前段时间微博上某大佬的话罢:
——“我们知道时局隐晦,了解前行艰难,明白各有苦衷.可是,可是.”
尝试分为三个部分来讲:
1、矛盾与融合
先来看一下大体内容罢:60年代的美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当时种族歧视尤为严重,黑人入住酒店都要遵照绿皮书指示的南方演奏,想为打破肤色的壁垒出一分力.
为了巡演的顺利进行,他找到了所谓解决问题能手(托尼·利普),一个大字不识几个、没有稳定生活但“自信爆棚”的白人大叔.
种种矛盾便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一个富得流油衣食无忧,一个为五十美金需要跟人打赌吃下26个热狗;一个文质彬彬才华出众,一个行为粗俗错字满篇.
然而,也仅仅是因为肤色,界定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差别:唐因多年的歧视而总是小心翼翼,托尼却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态我行我素。
矛盾的化解始于理解、始于融合.个人如此,民族更是如此.
那个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呢?
一切欣欣然地刚刚开始,旧的势力却也一如以往的凶恶——时代的碰撞.
此时的托尼是怎样的呢?看着两个黑人用过的杯子,他二话不说地将它们拎进垃圾桶.可为了高额报酬,却接下了为一个黑人开车的职业.
这样的理解从何开始
最初一瞥:托尼在酒店的阳台上,与唐同行的两个白人演奏家与其他游客谈笑风生,而在另一个阳台上,唐正孤零零一人与一瓶whisky 作伴,思念着妻子的托尼第一次没不带戏虐地看了看唐,沉默地回到屋中——
孤独在任何时候都有着强大的穿透力.
再次使托尼出现一瞬间的恍惚的仅是第一次表演前:
唐坚持只使用施坦威钢琴,而演奏台上却放置了一台摆满垃圾的“非施坦威”钢琴。
“黑人能挑剔什么?”
——同为白人的清洁工轻蔑地说道。
托尼愣住了一下——
其实绝大多数歧视者,其实从未意味过“被歧视”意味着什么,这样做,只是单纯地表明态度,顺遂心意,“本该如此”罢了。
可巧就巧在,本来该应声附和的托尼,此刻却要讲这个“同类”一拳打倒——仿佛也打倒了那个过去的自己.
那天晚上,他满意地看着唐的演出,“谢利教授是个天才。”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这样说道。
——“这是件正确的事,去做这件事,你会感到开心的。”
此后便是情理之中的种种进展:托尼在唐的指导下写出了让妻子感动万分的信件,唐也在托尼的怂恿下第一次尝试并爱上了炸鸡,第一次尝到“放飞自我”的快乐。
然而,这还未触及最深层的理解
——认同感
再一次吵架后,托尼对唐戏称自己家中的生活“比你活得还要黑人!”可见,对与黑人根深蒂固的印象从未真正离开过他.
而唐也说出了自己的痛苦: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m not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man enough then what am I?”
我四面碰壁,肤色使我无法真正被更高阶层接受,而我也从来不属于我的同胞。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那我究竟是什么?
我不想选择孤独,我没有选择罢了。
一向洒脱的托尼,此刻也终于说不出“我就是我,不管别人怎么看”的话了.
对不起。
2.所谓“围城”
墙外的人想进去,墙里的人想出去
对于托尼,他从未体会过被差别待遇的滋味,他只羡慕唐的富有。
而对于唐,他想突破的墙,也正是万千黑人的墙——被公平相待,不受人冷眼,任人侮辱。
因此他恨透了托尼的不知珍惜和自甘堕落.在托尼与一群黑人侍卫跪在地上扔骰子赌博时,他厉声责问
“他们没有选择,而你有!”
他们没有享受高层次知识和音乐的权利,但是你有。好好珍惜啊。
从中引出了另一个重要话题:责任感
为什么我要放弃三倍于此的工资,不顾性命安全、忍受数周歧视和侮辱,进行这次演出——因为我要让他们看到,无论肤色如何,我一样可以风度翩翩、才华出众——更多我的同胞们也可以。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都与我有关。”
如果不由我来做,那么谁来呢.
3.影片整体风格
话不多说先上图:
甜不甜!!我就问你甜不甜?!
以上文本来自于托尼在唐的指导下给妻子写的情书。
影片所记录的确确实实是一部有关于种族歧视的故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与主流的同类题材不同,它里面真正渲染悲情的内容偏少,而更多的时候至少我是怀着愉快的心情看过来的。
压抑和伤感点到为止,而温馨感却始终环绕着这部影片,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
个体永远会在欢喜与悲哀之间徘徊,这是生活的本质。
我们带着与生俱来的强大适应力与感知力凌驾于生活之上,努力生活,而非沉溺其中,才是永恒的旋律。
(仅作为宇宙的一次喘息向千年的睡眠致敬)
“阿我困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