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培训的第一天,上午李政涛教授致辞,提出何为骨干教师,“骨”就是风骨,“干”是做事,风骨是指老师应求术,求道和传道,我们应做“大”先生。
李政涛教授在对于“上好课,做好师”方面进行了分享。好课是衡量好师的重要标准,那何为好课呢?李政涛博士从,实,放,清,细,深,融五方面展开了分享。
(一)实。
第一方面是扎实——有意义的课,即不讲大道理,看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时是否一样。一般课堂会传授给孩子知识,技能,方法,习惯等。传统课堂培养了一批没有兴趣的勤奋者,在“双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方面是充实——有效率的课。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产出更多。一个班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怎样面对差异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由教走向学。
第三方面是丰实——有生成的课。教育就是即兴创作。教案是预设,而真实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一节课结束,也是师生共同课堂作品的完成,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艺术家。
第四方面是平实——常态下的课。即家常课式的的日常课,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开课。公开课是海鲜大餐,最炼人,家常课是小米粥,最养人。
第五方面是真实——有缺憾的课。从名师公开课上看名师的教法、技巧,并是否用在自己的课堂上。还要看名师公开课的“缺憾”。问题是新的发展空间,感谢帮你“捉虫”的人,有问题的课,就是有发展空间的课。
(二)放
周一贯先生说:“好的课,应是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质疑,充分对话,充分表达的一节课。”这里,尤其应注意的是让学生充分,而非老师的充分。那如何让学生充分呢?老师就应放下去,将重心下移。首先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由单一的一对一交流,转变为同桌互动,小组合作,组际之间互动对话等多种形式。比如下一个小组要对上一个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建议,提问,质疑等,避免报幕式、割裂式的交流,让组际之间多交流。
还要把权力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和质疑全。儿童哲学中有一句话“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教学的起点,应是从学生的问题开始,而不是从教师的问题开始。给学生评价的权利,使用工具的权利,让学生主动经历习得方法的过程,让老师从专家结论走向专家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运用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方法。
把这些权利还给学生,才能做到叶澜先生所说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清
教学思路要清晰。“双新”提出核心素质是育人价值,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视角、尺度和标准。学科实践是强化的方向,因材施教是落实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
领域知识是必要载体。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改变对于知识的定位,确立素养是目标的核心,知识是载体,是路径,是条件,更是基础。
学习变革是实现路径。学习既是终点,也是起点。终点是指由教到学,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起点是指,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等要随之改变。当今世界是数字时代,学生的学习,也应是移动学习、在碎片化的学习、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游戏化的学习、社会情感的学习。AI时代,要教会孩子会用AI,用好AI,和社会心理情感的能力。A I代表科学、理性、精度;情感背后是人文、感情和温度。
(四)细
细是对教学细节的敏感,揣摩设计,实践反思与重建。
(五)深
深度学习,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的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的发生。
真实的学习就是真学习,并非假学习,当老师提供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一个不同解决方案的问题时,学习真实发生了;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障碍时,学习真实发生了;当学生在课堂上能独立自主时,学习真实发生了;当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个性化,差异性的观点、方法时,学习真实发生了。
那么深度学习应该深到哪里去呢?一是深到思维那里去,让课堂充满思维的深度。思维课堂就是让思维在课堂上,可见、可视、可教、可学、可测评。二是到深刻情感那里去。对情感的学习也可以有深度,通过对情感的细腻、微妙、深层、复杂的捕捉,深入到情感世界、情感教育之中。情感体验越丰盈,成长之路才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最快、最短的路,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路。三是深到审美那里去。教师应把自身的学科之美,在课堂上美出来,美到学生心里去。
融——融起来
1.跨学科融合
人类生活与思想、科学、艺术、创造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所见、所能和所不见、所不能。跨学科融合是用一个学科的所见、所能,去弥补其他学科的所不见、所不能。在跨学科时,要坚守学科本位,持守学科价值。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教师应清晰学科的独特性,强化学科自信。
2.双线融合
3.双师融合
何为好师?
其中不可或缺的有三部分,即学、研、思。再加上长期的自我训练,让学到的,练出来,长在自己身上。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更应该有长流水,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培训,不断提升自我。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确一桶水是知识,这对应了教师的本体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把水倒出来的方法一一能力,这对应了教师的教育策略、教学策略,甚至是技术赋能的教育。另外,教师还要知道学生到底需要多少水,这就是学情,对应了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分析、诊断和评价。
感谢学校提供给老师们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