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阅读的第一部托翁的作品。本文更像是托翁在西伯利亚经历牢狱之灾后的回忆录,感情色彩非常充沛,正如译者所言“感情的激流一路狂泻,有时甚至显得痉挛纠葛的文风,构成陀氏小说的别样格调”。《手记》对于囚徒们的单调乏味辛苦的日常生活描写到位,刻画了彼得罗夫、上校等各具特色的鲜明形象,最突出的是对于囚徒的心理状态进行白描,真实地揭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阴暗角落。
“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恨它,慢慢你就会习惯它,日子久了,你会发现你离不开它,那就是被体制化了。”强有力的体制无比残酷地压迫人性,剃光的脑袋、带烙印的脸、褴褛的衣衫、繁重的劳动、严苛的管教,每一项都是对囚徒的侮辱和折磨。在这里,囚徒们不愿意讲起过去的生活,阴沉、忧郁、嫉妒……种种情绪就像囚室里沉闷、令人窒息的空气。强制性的群居生活、不记工作量的艰苦劳动对于囚徒们伤害最大。这里没有独处的空间,没有可以得到回报的工作,他们失去生活的坐标,从正常社会中剥离,不仅失去自由的天空,而且没有可以依靠的大地。囚徒们最大的希望是重获自由,这希望是如此地渺茫,遥不可及如幻想一般,于是他们在圣诞节疯狂地庆祝节日,纵情饮酒、斗殴,自导自演各种戏剧自娱自乐,以期逃离苦难沉重的现实。很多人人格发生严重扭曲,或怀着卑劣告密,或对规则变态崇拜,或一言不合伤人杀人。而绝对不会发生的是对罪行的悔恨与反思,囚徒们都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迫害。结果可想而知,很多人出狱后再次犯罪,重新入狱,还有人(未决犯)为了让审判延后少许,不惜再次犯下严重的罪行。
平心而论,《死屋手记》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例如开头用他人的视角引入主角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之后就一直用主角叙事了,没有回归到第三方的角度进行评论,这样使开头的设置显得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反而削弱了读者的代入感。叙事有些混乱,各章节连贯性不强,里面的人物透着一个奇怪的感觉,对话啰嗦不通,缺乏可读性。其他感觉到的缺点,我这种小白也不敢多说,可能是自身水平有限。总体评价中等偏上,如作为非虚构文学,评价则再上半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