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微信公众号中无意看到一篇文章,是老领导周为民写的散文,老家的杏树。
河北与山东,都有这种杏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
然而却没有笔端写出此类文字,这实在是值得思索的一件事情。
包括在《人民日报》副刊中的一些文章,“大地”栏目,有几篇写济南风土人情的,当时也挺有感触的。
是缺少了闲情逸致呢,还是对生活钝感加强,没有了触角呢?趣味没有了,生活中只有琐碎和日常了吗?
难得的是心情,特别是文学、文艺情怀。人文是最终极的关怀,是关乎心灵滋养的。长期不浸润,势必干涸,景致变得越发凄荒。
捡拾回味,圈子中有不少好友,便是此中楷模。文章写的丰富,乃是对生活有热情、感情有张力的具体表现。
草木无情,但于观者心中,若有色彩,笔下之物,便摇曳生姿,变生出风光十色来。没有其他原因,实在是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过于重要。
没有美的心灵和超然的心境,哪里可有丰富的灵魂和美丽的文字呢?
所谓言为心声,文字不过是心灵的流淌和自然表达。
因而,该是闲调心情的时候了。特别是年近中年,捺得住才是正途。心如平原放马的日子已不再,更不应如是。轻易地狂恣放浪,蹉跎大好时光,明显与中年不符了。
没有太经历过生活的磨砺与煎熬,也并不是成熟的必要条件。人生短暂,哪有精力去尝试那么多。所倚重者,不过是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学善思,总结丰富,便同样是一个沉甸间的人生。
停顿下来,做做减法,踱踱方步。不恓惶,不浮躁,对生活更多一些宽容,更多一些接纳。不着急,慢慢来,一切都很好,一切都自有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