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接见了涵的家长,一位是爸爸,一位是外婆,妈妈出差在外,没有回来。虽然是家长主动邀约的我们,但外婆却是我们主动请来的,因为,孩子平时与外婆居住得更多些。
通过了解,涵的养育环境是这样的。孩子出生在美国,家庭打算在大学时到美国就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爸爸、妈妈都是高学历,爸爸在美国读的博士,妈妈是研究生。爸爸工作在北京,每周末都会回家陪孩子,但据爸爸说,去年共坐飞机120多次,能够留在孩子身边的时间也就100来天。妈妈工作在成都,但经常出差在国外。外婆是中专文凭,但辅导孩子的作业没有任何问题,连一些奥数题她都能完成。爷爷是高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心,下周将会到孩子的身边共同教育。孩子每一周会跳舞两次,共计4个半小时,另参加数学、英语培训。
像这样一家人都算是高学历的家庭还是比较少见的,瞬间让我感觉自身的渺小。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将背挺得更直,更细心倾听家长的言语与需求、疑问,期待我们形成更多的家校共识。
交流过程中,孩子的爸爸提到,孩子曾问:“我考得不好,为什么你们不批评我,不打我呢?”我还是很难得听到这样的言语,主动求打的,我们见得更多的是求不打,求别打那么重的。
可孩子一定是求打吗?在向爸爸确认后,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这学期有几次考试都并不理想,可是,父母并没有相应的后续动作。爸爸说,家里整个氛围是很民主的,孩子从小还是算比较乖,很多的事都是通过沟通就能够解决,所以孩子从小到大,没挨过打,重话也不多。妈妈平时注重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所以孩子的收纳习惯特别好。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一直给我的感觉是特别纯净的孩子。
但孩子可能内心觉得,我的考试如此不好,父母都只是轻轻地说:“没关系的”,是不是不爱我呢?是不是不够爱我呢?毕竟平时父母在身边还是太少啊。我猜测,孩子在寻求更多地关爱。奶奶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有明显的不满情绪。奶奶认为,这是对孩子没有要求的表现。这点,我个人是认同的。涵确实没有目标,也没有表现出对某一个目标特别强烈的要求。父母在这方面虽有一个大方向,但并没有具体的要求。这在很多家庭当中都是存在的。好与不好,我不愿意下判断。但对于涵而言,很明显她出现了迷茫,她需要通过成人来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这次没有考好,是需要反省的,明确这次的失误是需要让自己好好的沉淀的。
就这个话题,我进一步向涵的爸妈确认,平时是如何管理孩子的习惯的。爸爸告诉我,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自从上了四年级后,就不再检查孩子的作业了,只在每周末的时候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一下错题,前提是有时间的情况下,有了试卷的情况下。而对于孩子每天的作业,却是不怎么过问的。对于孩子几次考试不理想的状态,除了告诉孩子没关系,帮助看看是否有不懂的题目,平时并没有对孩子的习惯进行加强。这在我接见的家庭中,也是占据了多数的。
做为小学的老师,我们特别清楚,孩子考试成绩的好坏,与知识是否掌握相关,但更与平时孩子的学习习惯相关,这里的学习习惯,包括孩子的思维习惯。长期性的习惯随意,最终养成的是思维的随意,导致的将是对很多关键事物敏锐的捕捉能力。
基于此,我和徐老师给孩子爸爸的建议,就是分析卷子失分的原因,平时的作业中都要尽力去避免,同时尽力去养成严谨完成作业的习惯。
孩子另一个问题也引起我的注意:怎样才是好好的听课呢?孩子问外婆,外婆对这个问题是困惑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听到这个问题,脑中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问呢?想想班上孩子的学习状态,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于孩子而言,老师说的上课认真听讲,端正坐立,举手发言,不打扰他人等这些外显行为,并没有完全解决孩子成绩不上升的问题。甚至孩子觉得,为什么今天我上课认真听讲了,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但我还是会有错啊。孩子觉得自己一定无辜极了!孩子明白不了,思维内部的活动又怎是外显行为能完全体现的呢?可是,没有外显行为的支撑,内部的活动又如何保证更加专注于问题本身的思考呢?这么复杂的问题,确实难为了孩子。
今天与家长聊了一个半小时,爸爸一直很认真的记着,外婆也是很认真的在听着,我也很认真的倾听与回答。爸爸强调了三次自己在数学上的学习特别好,特别希望孩子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我不想打击爸爸,但通过与这个家庭的交流,使我意识到,高学历的家庭到底能够带给孩子的是智商吗?肯定不是,而是整个家庭能带给孩子的良好的氛围影响,能够优于别的家庭的思维角度与思维层次。这样的家庭应该更高于学校的教育,更优于学校的普适性的教育。在教育的投入上,他们可以获得更有效的途径。
当然,我的想法,也仅限于目前我的理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