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事情总是三心二意,三分钟热度?
这孩子在课堂上老爱走神,根本不能专心听讲!
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要抱宠物!
一看电视就着迷,叫他好几遍,都跟没听见似的!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到孩子的注意力。
先做一个小测试,看看你对注意力了解多少吧!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注意力不足”的表现?
情境一:孩子在游乐园里跑着,没有注意到前方有玻璃碎片,受伤了
情境二:读绘本时,父母已经读到了下一页,孩子还在盯着前一页的图。
情境三:写作业时,听到有人按门铃,孩子立刻冲出去开门。
我们做了一个小范围的测试,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情境三。
孩子学习时开小差是很多父母最焦虑的问题,也确实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典型表现。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属于注意力冲突的排解。
冲突的排解指的是,当环境中有很多信息在竞争的时候,我们选择注意什么,并且搁置其他项目。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就是孩子无法排除门铃、玩具或其他环境变化的干扰,从而无法专心学习。
★其实,除了[冲突的排解]外,注意力还包括[警觉]和[转移]。
注意力的警觉是对周围环境的侦查能力,即孩子能不能注意身边可能出现的危险。
情境一中,孩子因为没有注意到前方有玻璃碎片而受伤,就是不够警觉的表现。保持警觉不仅可以让我们避开危险,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上学路上,小明遇见了同学小红,如果小明有足够的警觉,看到了小红朝自己打招呼,两个人一起去学校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反之,如果小明没有注意到小红,就很容易造成故意不理睬的错觉,让小红觉得他没礼貌。常有孩子对迎面走来的同学或熟人视而不见,可能不是故意的,而是根本没看到,就是这个原因。
注意力的转移指的是有意识地在两个需要注意的事物之间自如转移注意力,情境二中,父母已经读到了下一页,孩子还在盯着前一页的图,就属于注意力的转移不足。
比如假期结束后,需要从放松状态转移到学习工作中;进行多项任务时,需要及时地在不同的目标中转移注意力等。如果不能及时转移,就会出问题。比如规定的玩耍时间结束了,有些孩子却继续专注在游戏中不能自拔,无法顺利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很多时候,父母所担忧的注意力不集中,更多是针对冲突的排解来说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说冲突的排解能力不足更合适。
对注意力的了解不足,也导致了很多误区的出现。接下来,我们列举了最常见的3种误区,见招拆招,帮你彻底搞懂注意力。
误区一:
以做事时间长短定义专注力好坏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只要一直做一件事情,就是专注力好。
但实际上,面对一件事物时所能集中的注意力时间,是受儿童年龄所影响的。年龄越小,注意力时间越短;年龄越大,注意力时间越长。
也就是说,儿童的注意力时长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加的。当然,不排除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他会专注得更久一些。
但在两岁之前,儿童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是不由自主对一些事物产生的注意。
2 - 3岁孩子,注意力时长约5~8分钟;
3 - 4岁孩子,注意力时长约8~10分钟;
4 - 5岁孩子,注意力时长约10~20分钟;
5 - 6岁孩子,注意力时长约15~30分钟;
6岁以上孩子,注意力能保持在30分钟以上
只要在相应的区间范围内,则没有问题。
如果说孩子做不到,那么要考虑的因素就很多了,从感觉统合角度来说,前庭失调、触觉敏感等,都会导致儿童专注力差,容易分心。
另外,孩子如果长期沉迷于一件事物当中,对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孩子可能存在注意力转移能力不足的情况。
误区二:
以为注意力越专注越好
注意力真的越集中越好吗?过于专注,意味着孩子可能无法保持警觉和必要的注意力转移。
比如外出写生,原本晴空万里,突然阴云密布,可能要下暴雨。而孩子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上,没有察觉到,画了一天的成果可能就被浇没了。除了天气变化,还可能是突然闯入的大狗或是失控的汽车等,后果更严重。
再比如,在课间游戏环节,孩子们要轮流传递一个玩具。有个孩子特别喜欢这个玩具,一直沉浸其中,无法及时回应同伴的要求,势必会影响他的社交发展。可见,有时候孩子是需要“分心”的。
当然,如果注意力十分不集中,也会带来很多困扰,比如上课爱跑神儿影响成绩等。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过分要求孩子集中或分散注意力,而是要引导孩子懂得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度,领悟集中注意力的不同程度,比如怎么算无法集中注意力,怎么算过于集中注意力,怎么算恰到好处地集中注意力。
误区三:
比较维度单一,对孩子太苛刻
有些家长说他们小时候,写作业就是写作业,哪有心思干别的。的确,那个年代资讯少,可选择的余地也小,客观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但现在,大量信息涌现,选择也更多,很多孩子不得不学会适当分心。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看待现在孩子的状态,必须要跟同时代的同龄人比较才有意义。
还有不少父母喜欢在不同的孩子之间比较。大宝可以坐在书房看一个下午书,而二宝喜欢学一会儿玩一会儿。妈妈要求二宝必须和大宝一样,他做不到,她就觉得他有问题。其实,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要求。
还有父母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判断孩子。
孩子玩游戏特专注,一学习就开小差。父母给他报了注意力提升的班,结果学习没上去,玩儿游戏更专注了。孩子的问题不是出在了注意力上,而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还有些孩子在学校很专注,一回到家就无法集中精力,未必是他自身的问题,而可能是家庭环境的问题。
父母需要换位思考,多维度考察,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