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你以为的以为不是你以为的以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绕,却非常有道理,而这两者的认知差距,就会造成双方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片段9
误会往往从“我以为”开始
R 阅读原书拆页
你听过一个相当有趣但是带点歧视的笑话,你假设这个笑话不会冒犯一个有点拘束的朋友,结果还是冒犯了对方。
老师想要删除授课内容中的某个主题,让你感到很不舒服。你假设自己是老师,一定会想要知道学生对你所做的事情是否感到困扰。所以你认为你的老师可能也会乐于接纳建设性的批评,结果很不幸,你错了!
一周以前你对朋友发火,说了些让你后悔的话。如果别人对你说了这些话,你会认为两人的关系到此结束了。心想你的朋友也会这样认为,于是你觉得再联络对方也没用了。事实上,你的朋友认为他也有部分责任,结果他认为你才是想要了结关系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例子了解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有的人会猜想别人以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有的人会猜想别人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看待自己。别人的想法一定类似于自己的观点,这种错误的假设广泛且频繁地发生在许多情境中。但是,别人并非总是按照我们的方式思考和感觉的,因为假设彼此的想法类似可能导致问题。
你如何能找到别人真正的立场?有时候要靠直接询问对方,有时候靠着和其他人核对,有时候则需要在深思熟虑后做一个成熟的猜测,这些替代性的方式都比单纯的假定“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反应”来得更好。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因为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独立的个体,如果一个人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以为周围的人也会像自己一样想问题,那么他在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相处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处处有交流的障碍,要么自己误会别人,要么别人误会自己。毕竟你又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怎么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呢?又怎么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他人头上呢?
如何扫除这样的交流障碍,找到对方真实的想法?一定要“破壁”,打破自己心中的壁垒,打开天窗说亮话。既可以直接询问对方,也可以找第三方探询,还可以认真思考,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这些做法都会比将自己关起门来随意揣测、胡思乱想要好得多。
A1过去的相关经验
我在一家财经网站主持一档“乐趣投资下午茶”的视频直播节目,从2016年12月1日开播以来,至今已经107期。
每个交易日的下午4点,都需要邀请不同的嘉宾,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针对当前证券市场的热点问题交流30分钟。记得节目开播不久,我约好了一位北京的嘉宾每周四来下午茶节目作客。
第一次节目顺利播出之后,我以为这个嘉宾知道自己每周四都要来做节目,但是到了第二周的周四中午1点,我给他发微信确认的时候,对方吃惊地答复说:我以为只做一期节目呢,现在还在外面办事情。在确认这期嘉宾是自己后,于是他就匆匆忙忙赶回办公室,总算让节目准时播出。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却让我警醒:我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方未必有同样的感知。如果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想法当中,很可能这种一厢情愿会耽误事情的完成进度和完成效果。(如果我可以主动询问对方是否知晓节目时间,或者通过短信、微信和对方核对确认这个信息,那么这种误会一定不会发生。)
A2将来如何应用
目标:在未来一周的乐趣投资下午茶访谈节目中,减少不必要的沟通误会,我要确保每个嘉宾对于参加节目的时间,都能做到我知他也知。
步骤:每周一,直接制定出这周节目的嘉宾名单,并且(提前)将名单用微信发给嘉宾,让对方一目了然。(接着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语音留言的方式,直接询问对方是否收到信息),并且(经过对方核对后,要求他们)确认后回复。
对于当天参加节目的嘉宾,早上9点再次通过微信(语音留言,或者电话交流),确保对方安排好一天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下午茶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