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呢?
作为社会科学中的明珠,经济学给外行的感觉往往是“不明觉厉”“高深莫测”,就像外行人看IT和码农一样。但是,一旦我们学习了经济学,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就会完全不同,能看到很多我们原先无法看到的精彩。受过经济学训练和毫无经济学基础的两群人,看待这个世界的差异,远远超过他们的种族、信仰、职业、身份之间的差异。既然我们来到这世间,不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岂不可惜。
经济学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原因在于它是研究陌生人之间互动规律的学问。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至今主要还是靠直觉和短距离的人际关系驱动。但是,我们的身体和机遇,却早已置身于大规模的陌生人之间的精妙协作之中。
从古至今,人类始终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和需要协调。
一、东西不够
东西不够,也就是稀缺。稀缺不仅是指物质资源的稀缺,也包括外貌、地理位置等,例如虽然土地是无限的,但纽约、北京、上海在全世界也就这么几个。造成稀缺原因包括:1.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2.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既然东西不够,那么人们在利用有限的资源时,就必须对资源的用途进行选择,而每当要做选择,必然采取某种标准,一旦选择了标准,则意味着区别对待,而区别对待等同于歧视。不会误会,这里说的“歧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歧视”不是同一个概念。经济学中,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这四个概念是四位一体的。
歧视的起源于偏好和信息不对称。凡歧视必有代价。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付出的代价越大,而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减少歧视。
二、生命有限
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时间,起源于人的耐心。只要与时间有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
在消费的问题上,人有时间上的偏好,而“不耐”,也就是不耐烦、急躁是人的自然倾向。这是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
产生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都会衰老。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其他情况不变,人们总是希望早一点消费,因为早一点消费是确定的消费,晚一点消费就是不确定的消费。所以,经济学家也喜欢将“不耐”称为“确定性偏好”。
人与人之间的耐心不一样,他们对手上耐用品的估值就不一样。有些人看重商品今天发挥出来的效用,有些人看重商品未来所蕴含的价值。有些人喜欢要现货,有些人喜欢要期货。这些偏好现货的人和那些偏好期货的人之间,就会产生交易,也就是说不耐产生交易。在这个交易当中,现货和期货的比价,就是我们所说的利息率,简称利率。不耐程度决定利率高低。
我们要澄清一个广泛存在的误解,好多人以为存款之所以会有利率,那是因为存款自身会涨起来。东西会增长或增加,使得东西有利率,这种观念有问题。任意一宗现货跟期货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不愿意晚一点消费。
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是不确定,补偿就越大;消费推迟得越久,补偿也越大。
不耐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不确定,接受期货的人所要索取的补偿就越大,这时候利率就越高。因为利率是人们推迟消费时索取的一种补偿,所以未来越是不确定利率就越高。
三、互相依赖
团队具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能够带来比每一个成员的产出之和还要大的产出。一组资源,把它们凑在一块带来的效用,比这一组资源中每个要素所能带来的效益加起来还要大,这就是一个团队。
两个球队一起打一场比赛,它带来的娱乐效果,要比球队中每一位球员轮番上场表演所带来的娱乐效果之和大,所以球队是一个团队。一个交响乐团演奏一首交响乐,要比每一个成员轮番上场表演加起来的效果好,所以交响乐团是个团队。
换句话说,团队具有一种神秘的功能,它把东西加起来以后,就会无中生有地产生一些新的效用,使得团队能够带来比每一个要素所能带来的效用加起来还要大的效用。而这些新的效用,是没办法全部逐一追溯到构成这个团队的每一个要素上去的。
一首交响乐很好听,但无法说出这首交响乐到底谁的贡献大,整个效果是每一个要素加起来一起产生的。团队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一些新的效用,这是人们结成企业的根本原因。
接着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判断团队中每个成员对团队产出的贡献?例如,一首交响乐,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产品。那在这个团队中,乐团指挥的贡献到底有多少呢?经济学家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要看边际贡献。同样一个乐团由不同的人指挥,这个人带来的边际收益,就是乐团指挥所带来的边际贡献。同样是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卡拉扬指挥一场,别人指挥一场,没有人指挥的情况下再表演一场,看这三场演唱会的收入就会知道,有了卡拉扬整场音乐会增值多少,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它的价值是多少,由别人指挥这场音乐会贬值多少。
简单地说,企业是能够无中生有地带来额外收益的一种经济组织,每一个成员的收入取决于他对团队的边际贡献。当然,在企业里面每个人的边际贡献,并不是印在每个人的额头上,一望而知的,所以每个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都会通过各种线索,来判断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边际贡献,从而给他们厘定工资。
四、需要协调
协调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协调的核心手段,就是货币。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就是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
早期哲学家反思金钱的作用时得出一个结论——钱没什么用。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钱是无用的。
经济学家门格尔说,货币非常有用,而它之所以有用,在于人人都觉得它有用,人人都觉得别人愿意接受它。货币的起源和形态,跟语言非常相似。一句话、一个词能不能流行开来不仅在于说的人喜欢怎么说,还在于听的人是否能接受,在于别人是否也愿意这么说。
奥地利学派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自发秩序”,意思是今天在社会上看到的秩序,不是由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权威机构一厢情愿地设计出来的,它是由无数人的行动汇合而成的。
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也是一种自发秩序。
货币提供的第一个帮助,就是人们用不着满足交易中对双重偶然性的要求。在物物交换的年代,人们达成交易是有条件的。我有面包要出售,同时我需要牛奶,这时我必须遇到一个刚好手上有牛奶要出售,同时又需要面包的人。只有这样,我才能够达成交易。这就是交易中的双重偶然性。遇到一位卖牛奶的人,这是第一重偶然性;这个人也需要我的面包,这是第二重偶然性。两重偶然性加在一起缺一不可,这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有了货币的帮助后,交易就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了,只要满足一重偶然性即可。在货币的帮助下,我只要遇到想买面包的人,我们就可以完成交易。
货币代表着机会,多挣钱不代表人们爱的只是钱,钱多只代表人的机会更多、选择更多。至于一个人怎么使用这个机会,是个人的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
货币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得交易当中的质检成本大大减少。如果没有货币的帮助,人们只能进行物物交换。我作为卖面包的人,屠夫来买面包时,我得学会检验他交换给我的肉合不合格;酿酒商来买面包时,我得品尝他的酒合不合格;裁缝来买面包时,我得检验他的衣服合不合格。没有货币,我需要成为天下所有商品的质量检验者;有了货币,我只要能够检验货币的真假就行了。
货币的第三个作用是增加市场交易量,这个作用是在前两个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的要求,质检的成本大减,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交易量大增。社会上每一个参与交易的人,幸福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以在任何社会,哪怕是在战俘营里,人们都会很自然地享受货币带来的好处。
以上只是这本讲义内容的一部分,薛兆丰这本经济学讲义,深入浅出,通熟易懂,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作用,让我们更明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