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所生第二个儿子,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为人十分有文才,二十岁成为高宗所立的第三个皇太子,组织一帮文人为《后汉书》做注释,深受朝野好评。可惜五年后,李贤忽然就被废为庶民,幽禁一段时间后流放巴州,今天四川省巴中市。仅一年左右,据说因写了一首著名的《黄台瓜词》,他的生母武则天竟派丘神绩赶赴巴州赐李贤自尽,死时二十九岁。为何这样优秀的儿子竟不容于亲生母亲,他真是因为写了一首诗就要被置于死地吗?
一、李贤为什么被废去太子位?
李贤的命运,固然是与生母武则天有直接关系,但更内在、更微妙的可能还是父亲唐高宗李治的态度有关。
李治刚继位不久的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昭陵(太宗李世民之墓)途中,很快封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永徽是李治最勤政有为的一段时间,对武则天来说,则是从感业寺返回皇宫争夺皇后名位的关键时刻。她入宫以后接连生子,但身份还是武昭仪。
就这一年,武则天动用了一个非常受争议的手段打败了后宫宿敌王皇后。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之前安定思公主出生后满月,王皇后来看望,逗弄公主玩,王皇后走出去后,武则天趁没人竟将女婴掐死,盖上被子掩饰。正好李治来到,武则天假装很高兴要给皇帝看小公主,结果掀开被子发现女儿死了,武则天嚎啕大哭。皇帝惊问身边的人都说之前只有皇后来过。李治大怒,武则天边哭边数落王皇后。王皇后被叫来询问根本无法解释,李治就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此事的真伪后世争议很大,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安定公主暴卒,并未详说死因经过。
武则天后来为夭折的小公主定下的谥号有“思”字,却体现对这个可怜女婴有着不寻常的缅怀含义。古代史书一般都崇尚春秋笔法,谥号为思的对象往往可能不是正常死亡,如北魏孝文帝对生母献文思皇后,是因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被赐死;再如崇祯帝被定庙号思宗,也是无奈上吊自尽。如果联系武则天生平在家庭内部制造的悲剧,她利用子女根本就是寻常,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的出生起名,为自己迅速上位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显庆元年(656),原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武后的长子李弘。李贤迁任岐州刺史,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随着李贤长大,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亲李治的喜爱。
而登上太子位的哥哥长子李弘,作为一种“吉兆”祥瑞,昭示这个儿子日后将是大唐帝国杰出的继承人。武则天越来越受宠,李弘三岁时,也就是李贤出生后不久,武氏顺利得到皇后位,在古代比较迷信的风气下,儿子们先后带来的吉兆,在皇帝家族是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李弘也十分好学,《春秋》《左传》等都很精通。长大后也忠孝仁厚,体恤民情,处理事务都很得体。高宗和武后经常巡视洛阳,就留李弘监国,身边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也都很帮忙。可惜上元二年(675)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突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为皇帝,这是唐朝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先例,可见高宗对太子早逝的悲痛之情。
而小李弘两三岁的李贤被立为太子,为人也十分优秀。李贤招集当时的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诘和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给高宗,收藏于皇宫内阁。仪凤元年(676),高宗亲笔下诏表扬李贤:“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时间不长,但留心政务,抚爱百姓,非常尽心,对刑法所施也细审详察。加之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领会深意。”显然十分满意李贤当太子以后的表现。
随着李贤受到李治欣赏和倚重,正逐渐打算放手让儿子去处理朝政,母亲武则天这时对朝政越来越感兴趣,显然母子关系间隐藏着越来越大的矛盾。当时,术士明崇俨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赖,善于察言观色,曾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后第三子李显)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李旦)相最贵”,似乎有唆使武则天更换太子的企图。李贤听闻后深感厌恶, 宫中更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李贤对这种谣言更是恐惧。
术士明崇俨正是武则天与儿子李贤关系陡变的关键人物。这个明崇俨一家世代都精通医术和巫术两种技能,且相貌俊秀。起初在各地治疗疑难杂症,名声传播很快。恰恰李唐皇室有古怪的遗传病——史书称头风病。明崇俨受招入宫给李治看病,居然颇有效果,武则天对他非常宠信。而且,明崇俨精通相面之术,很能揣测人心,看到武氏对权势的贪慕,所以在中间播弄是非。
仪凤二年,明崇俨迁正谏大夫,特令他入阁供奉。明崇俨每次通过一些阴阳占卜、五行术数的手段评论理政的得失,居然让唐高宗非常赞同。唐高宗特为他的祖先故居撰写碑文, 可见当时明崇俨的荣宠。而李贤对高宗、武后信任这类方士非常担忧,多次进谏,却不起作用。李贤为此很烦恼,加上流言蜚语,母子关系变得很僵。
到仪风四年(679)五月,明崇俨意外被几个盗匪杀死,京师下令搜捕找不到凶手,高宗下诏追赠为侍中。但武后十分气愤,对这件事没有善罢甘休,怀疑李贤就是幕后主谋。次年,派人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乱的凭证,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高宗因身体时好时坏,已不大管事,但他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武后坚决不同意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被废为庶人。
毫无疑问,太子李贤是被诬陷谋乱获罪,之前明崇俨被杀的事是母子矛盾爆发的要害。但李贤与明崇俨之间,当真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武则天又真会为了一个江湖术士把自己亲生儿子视为生死大敌吗?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秘密内情?
尽管李贤的确反对方士,但以为人,显然不会用暗害这种方式。《资治通鉴》中曾对李贤被废事发记载了另外一段流传的丑闻:李贤平日颇好声色,养户奴赵道生为男宠,多赐之金帛,东宫官员韦承庆上书劝谏不听。太子事发后,赵道生供认是太子命他刺杀明崇俨。显然,为了李贤的罪名,当时武则天费尽心思,京师搜捕多时的凶手并没有着落,忽然冒出一个太子府上的奴仆供认自己是凶手,太子是主谋,同时私生活非常糟糕,一下就把太子置于死地。李贤即便生活中有一些声色娱乐,但也没有严重到糜烂的地步,这同样是诬陷。后世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李贤被废的罪名是属于冤枉。
虽然真相是一个谜团,但本质上母子之间真正的冲突可能就在于日后对权势的控制。第一,当时太子李贤初步具备仁君气度,威望日益增加,对高宗和武后宠信方士开始堂堂正正地干涉,尽管李贤既是出于孝,也是出于忠,但对基本掌握高宗意志的武后是极大的不舒服。敏锐的武后觉察到李贤日后不会受到控制。第二,不排除明崇俨的确有一些特殊本领,可以控制高宗的病情,他是武则天能够操纵高宗的得力帮手。武后的权势在于高宗的宠信,假如高宗身体一旦有个三长两短,权力就会归于李贤,武则天将很难有机会弄权。这才是李贤作为武后夺权道路绊脚石的关键。第三,当时李贤身世的谣言可能并非来自武后自己侮辱自己。但如果高宗听到,多少会殃及武后自身,所以干脆提前对李贤进行处置,顺便也能自己受益,也不会影响高宗对自己的宠信,这正是武后行事意志果决的体现。
随着历史发展,毫无疑问,不论打压李贤的真正原因如何,武则天日后的所有安排都是围绕巩固自己掌权在发展,这确实没有悬念的事实。
二、放逐蜀地巴州遇害
李贤被废以后先软禁在长安家里。到永淳二年(683),高宗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虽然还能走动出行,但事情基本都由武则天自己处置。李贤于这一年被放逐蜀地巴州,带着妻儿前去,跟随的正妃房氏、妾侍张氏,儿子有李光顺和李守礼,另有一个小儿子李守义是出生后跟着到巴州,还是在巴州所生,不大确定。
这一年冬,泰山封禅以后的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病故。原本他最后打算做的一件事就是改元弘道,大赦天下,希望能营救那个跋涉蜀地的可怜儿子。但事与愿违,他看不到了,当然也没能救下李贤。李氏家族的悲剧正在逐步上演,李治只能提前去另一个世界等着即将末路的儿子。
李贤经褒斜道、米仓道来到当时比较偏僻的巴州,当地官民热情迎候。他为人贤名远播,许多人都知道是蒙冤被废,对他比较照顾。李贤之前幽禁时心情一直郁闷,已经患病。但这一路来感念巴州百姓,不顾体弱多病,四处奔走,查访民情,尽自己所能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生活。传说他在城南金榜寺前设坛,劝农精耕细作。把自己带来的书籍文具运到曾口县(今曾口镇)一个山上(现书台山),发愤攻书,也劝许多年轻人读书习文。又在天平山(现章怀山)筑茅庵草舍栖身度日。
武则天推上皇位的新皇帝中宗李显,请求赏赐过冬和新春的衣物给兄长,虽然获得准许,但中宗也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就被废为庐陵王,也放逐去了房州(今湖北房县,著名神农架原始森林的所在,可想象当年的荒凉偏僻)。武则天再立最小的儿子李旦继位成睿宗。这也是武则天依然相信当初明崇俨给她的启示,小儿子李旦最有吉祥的相貌,适合做大唐继承人,也能带给她好运。
李贤听到消息后,有感兄死弟废,自己遭贬,于是在巴州作了一首《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摘绝抱蔓归。这首诗并不算多好,但非常令人感慨。许多人同情皇子的悲惨际遇,加上对皇后弄权,李唐社稷前景堪忧的种种猜疑,这首诗很快流传出去。事实上文学界对这首诗是否为李贤所作一直有争议,也可能是后人同情李贤的遭遇伪托的。
本来李贤的用意是希望用亲情感动,也可以说哀求母亲,不要因为过分贪慕权势而毁灭一个家庭。但在武则天眼中,从小的教育和亲身经历,已经无法再阻止她对家族和朝廷牢牢掌控的野心。武则天的人生逻辑就是一切都要尽在掌握,从前她是一个可怜的才人、女尼,受尽欺凌。此时此刻她是家庭之主,甚至要成为帝国之主!家族中人,哪怕是亲生子女,有谁违背她的意志就会被踢开,甚至处死。可怜的李贤,偏偏再次触犯了武后的忌讳。
当武则天见到《黄台瓜辞》以后,眼里没有什么亲情概念,早认为李贤根本不当她是母亲,现在更是有意嘲讽她,还认为李贤放逐在巴州并不安分,可能继续到处蛊惑百姓对她进行批评,肯定依然有什么企图。文明元年(684 )三月,武则天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前往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据说是逼李贤服毒而死,年仅二十九岁。李贤被杀后,葬于巴州城南二里南坝(今巴州区的南坝片区)。丘神绩回到长安报告情况,武则天却故作哀伤,又将丘神绩贬官叠州刺史(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算是责罚。
中宗李显复位后的神龙初,对于兄长算是记挂在心,遣使来巴州迎灵柩以亲王规格陪葬于乾陵,追赠李贤司徒官爵。表面看兄弟之情还不错,但事实上,可能也就是表面文章。当年李显在位,就因为要提供一点衣物给他,没多久就被废除帝位。虽然不能说是因为李贤而遭殃,但多少在李显心里是有阴影的。如果牵扯李贤当年的才华和人望,据说著名才子王勃在李贤府上做侍读时,曾对李显贪玩好斗鸡,写过一篇《檄英王鸡》颇有讽谏。后来让高宗李治看到了,十分不满,认为王勃有撺掇两个皇子不和睦的企图,王勃因此离开了李贤。
而就在重新安葬李贤的同时,中宗李显也为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这个孙子也是对武则天不满,有埋怨,死于非命)新修陵墓,规格远远高出李贤,也足以看出李贤所谓的亲王待遇是相当敷衍的。之后睿宗李旦景云二年( 711 ),追封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
三、巴中有关李贤的遗迹
望王山
巴中重要的公园,位于市政府后面。章怀太子被贬到巴州后,心里很不舒服。为了散心,他每隔几天都要渡过巴河,登上巴州城附近的最高山峰——北斗山去望长安,一望就是大半天,下山的时候,总是双眼流泪。传说山顶树木被感动了,都朝着长安的方向“垂首低眉”。之后李贤无辜被杀,最后他的灵柩迎回了长安陪葬乾陵,当地百姓都非常同情,又纷纷上山顶去望雍王章怀太子,于是就把这座北斗山叫做望王山。
书台山
出巴州区东,离城70多里有一座书台山,也是因与唐朝章怀太子有关而得名。
李贤被贬到巴州后,对当地老百姓的读书问题很是关心。书台山下有一家小财主,家中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只会做庄稼,没有读过一天书。唯独老三聪明好学,读了三年书竟比别的学生读十年还行。可三年以后,家中不再让他读书了。老三宁愿不要老子的家业,也要再读下去。谁知财主不同意。恰好这件事情被李贤知道了,特地到那里去找他一家人讲道理,叫他继续读书。并且他就住在后面山上,每天早晨在山上带头读书。小财主一家人看在章怀太子的情分上,只好让老三又读书。老三更加发奋,终于学到了渊博的学识,成了全县有名的文人。后来大家把章怀太子劝学并在山上读过书的那座山叫做“书台山”。
太子岩
在章怀寺那座山上,有一处高数十丈的悬崖叫太子岩。传说章怀太子从九龙岭下来,在山崖上一个岩洞里休息。那洞上不接天,下不着地,也不知道他当年是怎么进去。传说章怀太子还在岩洞前练剑、读书,甚至三更半夜,还可以看见岩上灯火明亮,人影晃动,直到章怀太子遇害后,也不时出现这样的情景。
南龛石窟
南龛石窟,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腹,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始创于隋,盛于唐,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七十六龛,二千七百余尊,有经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则,玄宗时期严武为巴州牧的“奏表”碑一幅,题记三十五条,诗文等五十一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
南龛石窟最鼎盛的是盛唐时代,李贤流放到此以后,以他素来宅心仁厚的品性,加上遭遇坎坷,就大举兴起凿石窟的事业,南龛石窟盛唐时期的一些据说就是李贤推动的,虽然总体数量不算多,但以石窟的色彩精美论,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仅次于敦煌石窟。
2019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