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罗永浩:如何在演讲中讲好一个故事?(2/4) 之悬念和画面、画面感。
一,悬念
悬念的目的是为了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始终牢牢抓住观众和听众的注意力。
老罗T1手机发布会悬念的设计:
1,提一个让贯穿整个演讲过程,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异或者说是他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问题——超出观众心里预期。
2,说服听众认可你的问题,让他们的心理预期跟自己同步(认可自己国产手机能值4000)。然后,将手机低于听众心理预期价(4000元)以3000元买出,让听众认可:这样可以将手机买得很好。
再用更多的提前设定的问题设置悬念。老罗列举了很多问题,当然,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问题。
设置问题得有分寸,照顾到听众的感受,不能一个劲地自嗨。
二,画面和画面感
画面是利用图片、影像设备等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演讲的方法和手段。
而画面感是指依靠语言在听众的大脑中形成看到画面一样的效果。
制造画面感的词语最好是:在过去没有人用过或少有人用过。
新鲜感会导致格外生动的画面感,才有生动性和冲击效果。
如果你不擅长创作,可以利用其他的语言里的有比较好的效果的言词,再把它用中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可以形成有冲击力的画面感。
另外,把抽象的数字转换成具象的、可被想象和感知的画面,也是制造画面感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比如形容光速,每秒可以绕地球七圈半,这样能给我们带来画面感。
这些都是老罗的一些方法,活学自用才能有真正的体会。
20170724
薛兆丰: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含义是说:在一个社会里,不论个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用来生产他们机会成本最低的产品——也就是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用来交换,那么整个社会的产品的总价值就得到了提高,每个个体也获得最大的实惠,不论个人的生产能力是强还是弱。
比如说我生产一双鞋子需要10小时,生产一件衣服需要12小时。又比如伊兰生产一双鞋子需要9小时,生产一件衣服需要8小时。
这时我生产鞋子的时间比生产衣服的时间更短,于是,我选择生产鞋子。我生产鞋子的单位时间产出的数量就要高出生产衣服单位时间产出的数量。
而伊兰就应该生产衣服,因为她单位时间里生产衣服产出的数量要高于鞋子的数量。
(当然这其中应该忽略了鞋子和衣服的利润空间。)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分工,我生产我有优势的产品;而伊兰生产她有优势的产品。这样在相同单位时间里,鞋子和衣服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
分工的好处:1,节省人们在各工种之间交换的时间;2,提高人们的熟练成度,更能提高产量。
3,分工就会有机器替代的可能。
思考题:有没有这样的国家出口产品的数量,大于进口产品的数量;还有没有这样的国家,进口产品的数量,大于出口产品的数量。这种情况值得担心吗?为什么?
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这种情况适用于我们中国。这种情况一旦出口受阻,就会产生“产能过剩”;而进口数量大于出口数量的国家有:俄罗斯、委内瑞拉……等等,这些高度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一旦石油出口受阻或许油价大跌,经济就会衰退,就会影响国民经济收入,影响人们对这个国家的信心,本币就会贬值(我这个行外人的臆断),而进口却在一直持续,本币贬值,进口成本增加,形成通货膨胀,人们生活幸福感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