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绪的释放和克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预防和减轻焦虑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需要了解各种情绪的本质,这样他才能识别情绪、有效地表达情绪。并判断是否需要克制情绪。孩子也需要学会如何调控情绪,避免情绪升级到失控的地步。
在生活中,尽量微笑是个非常好的建议,前提是有机会能够释放愤怒、恐惧或者悲伤等真实感受。
认真了解情绪,是减缓焦虑的关键。人有六种基本情绪:愤怒、厌恶、害怕、快乐、悲伤、惊讶。还有人将情绪分为初始情绪(生气和悲伤),二级情绪(针对感受的感受),如:因为生气而感到内疚,因为害怕而感到羞愧。有些孩子喜欢把情绪简单分为:生气、伤心、高兴和害怕。也有孩子喜欢区分情绪的各种微妙所在,如:生气、气愤和愤怒。或者厌烦、厌恶和憎恶。
同样一件事,因为不同的心理作用,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疲惫、饥饿或者寂寞无聊的时候,孩子更容易情绪激动。
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尽量预见、提前预防。
来体会两句话的不同!“生气是正常的,但是打人就不对了!”“生气是正常的,而且这么生气时,就会想打人。但是打人是不对的,所以必须控制住自己不打人。有时候这真的很难。但是你一定能做到。”
成熟的标志,是知道自己的某些冲动是不理智的。
“他撞了你,这可真把你气坏了。”共情,其实是缓解情绪的更好途径。理解并肯定孩子的感受,是安抚情绪的最佳途径。
我们必须首先帮助孩子完成对当前情绪的处理,之后才有可能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和新的感受上。
有些情绪让人感到高兴,有些让人不高兴,但是情绪没有对错之分。
“镜像反射法”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懂得,情绪是可以与人分享和被人理解的,并非一定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
压抑情绪会导致孩子疲惫不堪、百无聊赖、没精打采。而日复一日的积压。又会使孩子不得不抑制越来越多的情绪。
“角色扮演”的游戏可以很好地帮助那些自我封闭的孩子,因为我们可以引入各种性格的角色,包括过分粗暴的、老实巴交的以及像机器人那样冷若冰霜的。孩子在和我们一起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愤怒并不可怕,更不一定要造成伤害。
事实上,攻击游戏并不是真正的暴力,它只是游戏!孩子们非常清楚两者的差别,他们知道玩具是没有感情的,因此谈不上伤害。
面对愤怒时,我们常常认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实施暴力行为,要么是忍气吞声。但是,我们需要找到另外的表达方式。从不允许自己生气的人,多半会被别人欺负。在遭遇不公或者面临威胁的时候,我们需要奋起反抗,而反抗的力量就来自愤怒。
我们要给孩子树立的榜样是:可以自由地表达情绪,但表达的方式并不吓人。更不会伤害他人。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把感受用嘴说出来。如果孩子看见爸爸或其他成年男性会因悲伤而落泪,看见妈妈的行动坚定而有力,那么他会从中获益匪浅。
倾听孩子,欢迎他们所有的情绪,并不意味着妥协和纵容。你可以说:“我可以一直陪着你,多长时间都行,你可以哭,也可以生气,但我今天真的不能让你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