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季,同学们有些忙于找工作,有些复习公务员或考研,有些准备留学出国,还有一部分会选择回老家。
记得当时回老家的同学鹏飞在分别时表现出唏嘘和不甘,毕业散伙饭喝地微醺后大吐真言:“我父母在老家安排了稳定的工作。没办法,只能选择回去。苟富贵,勿相忘!”
隔了几年的春节,我们举办了首次同学聚会。在会上发现大家都有了不同的变化,我们聊起了现在的生活。
鹏飞是回老家派,他已经褪去了学生时代的清瘦稚气,从体型看他这几年的营养丰富,缺乏运动,骨子里散发出一股步入中年的气息。
他大腹便便地起身先发言,他说:“现在的生活的确舒适,5分钟车程到单位,中午回家吃饭后午休1小时,下午5:30下班后就要么回家煲剧,要么约上三五朋友打打麻将,周末唱唱K。”
这时,留在大城市的女生洋洋接话:“你好幸福。我每天早上6:30起床,公交转地铁一个半小时到公司,说是6点下班,但随时准备老板和客户‘神龙’召唤……我有点后悔为什么当初要留下来?现在的我感觉已经失去了自由的基因,为了生活不敢不上班,拿着不高的薪水却处在高消费的环境,不敢随心所欲……。”
“不容易啊,”鹏飞回答,并接着说:“但你充实啊,我现在的状态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现在就看到了几十年后的未来!你说的“不自由”还可以自己掌控,而我在老家没机会选择工作还总是被父母无时无刻关注着,感觉自己像个毛孩被人约束。”
洋洋接不上鹏飞的话,她似乎也觉得鹏飞说地有道理。虽然自己在大城市打拼时常感觉苦累,偶尔身不由己,大城市的魅力在于充满着你意想不到的可能,自由说不定就在不远的远方,只要再坚持,说不定就能到达。
就在此时,另外一个女生说话打破暂时的冷场。
她是芳芳,我对她非常熟悉,因为我们在校期间同住一个屋檐。她就像我们的生活委员照顾着宿舍的姐妹,帮我们打水打饭,时常主动将宿舍打扫地干干净净。她在学校时就说自己想当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然后找个人品好一般家庭的老公,相夫教子。
毕业的时候,芳芳回到老家的初中当了老师。当大家还在比划着二拍照卖萌时,她的娃已经呱呱坠地,成为宿舍里最早的母亲。
芳芳说:“我们的现在不就是当初的选择么?现在我在老家收入不高,更没有你们谈的职业规划,而且有了宝宝之后,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自由时间,除了上课心思都在宝宝和家庭上。但我并不会有不自由的感觉,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我最初的选择。”
鹏飞认为的“不自由”真的是因为父母的约束?洋洋定义的“不自由”又或是大城市的生存压力导致?
“自由”这个政治哲学的概念就像中国人所相信的“龙和凤”一样是有名无实的文字语言,对于它的定义竟然有几百种。
理想化的自由寓意着“不受一切约束”的美好妄念;现实中,我更愿意接受它的解释是“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我们是在“不自由”的情况下选择“相对自由”。
鹏飞的“不自由”源自于他内心更倾向的选择是尝试留在大城市里发展,然而他最终没有随着自己内心的声音留下而选择了回老家的舒适。虽然已事隔多年,但内心的小躁动依然未被安逸的生活吞噬泯灭。
对于鹏飞,其实他的内心已选好了“自由”,缺的是临门一脚的行动。他完全可以再次选择跳出“舒适圈”,父母的约束只是如救命稻草一般的不充分借口。
而与鹏飞不同的洋洋,眼前的都市压力似乎让她开始动摇。她如大多数毕业生一样随大流留在了繁华的都市,经过几年的打拼有些人安身立命,有些人风雨飘摇。洋洋属于第二类,但她的“不自由”当真是这个社会压力造成的?
洋洋或许根本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的“自由”是什么?
如果洋洋的“自由”是在江湖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一代高手,那么我们可以将她的抱怨看作偶尔的“吐槽”,既然选择了都市的“自由”,那么多少苦泪都咽地下,扛得起;如果不是前者,那么洋洋更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留在都市的意义?这里有她要的“自由”么?
相比起来,芳芳是最“自由”的,因为她一早就选择好了自己想的“自由”。
她约束了青春的放荡不羁,却收获了家庭和天伦;她放弃了都市五彩缤纷的繁华,却保留朴实无华的初心;她没有创造丰厚的物质,却满足于现有的小康生活。
人类对自由的向往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任何时候都是追寻自由的好时机。芳芳的自由并非无所拘束的自由,而是凭借自己的意愿选择的结果,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没错!人类舍弃 “猿人泰山”般无拘无束的自由,选择组成部落,制定游戏规则,才发展成了现代“自由”和“民主”的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