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网上邂逅了一个人,不是女的,是一个大爷。怎么突然对一个大爷感兴趣了呢?因为这个大爷不是真正地大爷,他今年才45岁,他虽然只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平凡的存在,但是他的经历朴素而又有张力,他的故事丰富而又有吸引力,非常值得我去用心的了解,他就是《四个春天》的导演陆庆屹。
陆导演到底是什么来历呢?他很普通,起点也很低,在北京漂了29年,曾经做过足球运动员、酒吧歌手、出版社编辑、摄影师、矿工等等,这些普通的工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让他看到了社会的更多面,亲自体验了更多的人生角色,也拥有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今年7月27日晚,他的《四个春天》获得了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纪录片”。
了解陆导,我主要是听了他在一席的演讲,他的分享让我非常感触。他的语言非常朴素,语调非常平缓,语句非常幽默,他的30分钟的分享时常会触动我内心的灵魂。
在一开始,他谈到父母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喜欢山歌,酷爱文艺,乐于研究各种各样的山歌,喜欢就会做,就去折腾,所以很多山歌都会唱,也被誉为当地山歌界的“大佬”。父亲是个物理教师,酷爱音乐,也教音乐,他会20来种乐器,没有乐器,就会自己制作,比如二胡、笛子等。而且他们两个人都有共同的爱好,喜欢拍照,喜欢保存照片,因为照片代表物证,代表着一段记忆。
显然,父母虽然普通,但是他们不仅各自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好,而且也有共同的爱好,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陆导的父母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孩子,包括孩子的喜好,价值观和思想。受父母的影响,陆导也喜欢拍照,也喜欢观察,喜欢捕捉平凡的瞬间。
回想过去,再观察现在的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身上有父母很多的影子。这里有好的值得肯定的,比如:母亲的勤劳和坚毅。也有需要改进的,比如性格上不够冷静,喜欢按照本能做事,愤怒就会打孩子等等。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处在承前启后的位置,我们因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应该要打开自己的心智,用理性来克服原先的思维定势。同时也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参考模版。就像陆导的父母对他的影响一样。
分享中,陆导还提到在1999年送一个要好的朋友去广州后,他发现自己很失落。15岁到北京后,在大城市漂荡,感到人来人往,不仅外面拥挤,内心也很拥挤。于是决定换一个方式生活,去人少的地方。后来他去了贵州罗甸县的矿山,当了半年的矿工。在一次作业中,雷管炸了,地底下漆黑一片,于是他点燃一根蜡烛。在黑暗中,他发现了一块水晶,在烛光下,它的光陆续地往陆导眼睛射过来,非常打动他。此刻他感知到水晶的力量:在黑暗中,这个东西是个极品,它朝着最好的方向去发展。想到了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在那里蹉跎?
这部分对我的感触也非常大,其实我们是渺小的。我们周围的很多东西也是很渺小的,但是通过观察,透过他们,我们自己也可以获得力量。也许周围一切都是上帝给我们安装的一面面镜子,它们让我们可以有机会更好滴认识自己。看上去没有生命的水晶,但是它给我们呈现的样子,告诉了我们要朝着最好的方向去发展,要去最好地绽放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去否定自己,总是会在周围的比较中,让自己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拥挤呢?因为我们总是深怕落后,老是想要挤掉别人,让自己超前。但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身上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人挤着人是很累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注意力和焦点聚焦到自己身上去。要尝试着由内而外地去迸发力量。
在分享中,陆导又谈到2008年,他尝试用照片来记忆片段瞬间,但是拍着拍着他觉得照片似乎有点单薄。他发现自己更想记录时光流逝的过程,于是在2013春节购买了带视频功能的相机。在家里,他拍父母,拍街道,拍家乡等等。2016年春节回家,他看到父母衰老,想拍摄电影送给父母。在那个春节,正好有个同学聚会,那次,同学和他的对话挺感动的:陆导在外面吸烟,同学问他为什么闷闷不乐?他说自己在想未来。同学就傻笑说:”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未来!“,”你们没有,我有,我要做中国最好的导演.“陆导说。
上面这段话挺受触动的,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时间一长就把我们的棱角都磨平了,变得都没有什么个性了。就像上面的同学所说:我们这些人能有什么未来?也许这句话,不仅仅他一个人的观点,这个社会上很多人都有。但是这个是事实吗?那个同学到底是自己真的没有未来,还是自己觉得没有未来呢?有的时候,怎么描述,就会决定怎么去解释它。所谓的自证预言,就是自己相信它,它就会变成你且期望的样子。所以我们要想变成光,就要接近光。要想有好的未来,就要描述出未来美好的样子,然后逼近它。
一个北漂29年的普通打工者,从小受到父母的深刻影响,不甘心平庸,不放弃自己,有自己的梦想,会观察,会思考,会讲故事,会产生故事,用自己的平凡的语言,极致的行动,为平凡的自己出声,这股朴素的力量值得敬畏,值得肯定,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