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写于1972年的中篇小说。这是一本比较难懂又奇特的书。全书有十一个系列,55个片段,涵盖了55个卡尔维诺脑海当中虚幻的城市。说它们虚幻,又亦真亦幻。无论是哪一个,读后都能让你陷入沉思。所以说,从某个层面来讲,这似乎又是一本有关城市的哲学著作。
无疑,书中的理念是伟大而高深的。我们不能像社会各界的评论家那样对书中的各种城市做出相关的评断,但总可以说说自己粗浅的想法,以慰读后跌宕起伏的复杂心情。
书中每一个系列都代表着一种城市,而每一种城市都有五个。如系列一:城市与记忆。分支为城市与记忆之一;城市与记忆之二;直到城市与记忆之五。书的纵横结构安排也很不同寻常,十一种城市纵横交织,依次增补抽离,序列感、秩序感独特而强烈。
我们先来一睹这些城市的分类: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轻盈的城市;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仅仅这些名称,特别是当看到书籍目录针对它所做的独到设计,便足以引起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而事实上,整个过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最关键的是作者对这些城市的描述以及文字背后影射出来的哲理,它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从中看到许多文字当中似乎未曾表达出的东西。
在书中这些看不见的城市里,你很难找到特定的人、物,和事,它们存在的时间、位置、它们的所属与疆域都是模糊不清的。但卡尔维诺在它们之间安排了两个历史上辉煌无比的城市,以及城市中闻名于世的历史人物。一个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中国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和他的帝国都市;一个是威尼斯商人的后代马可·波罗和他的家乡威尼斯。
这些产生于卡尔维诺头脑当中虚幻的城市,以马可·波罗的游历的形式出现,他以大汗使者的身份行走了许许多多的城市,回来后一一汇报给这个伟大而忧郁的皇帝。于是,在这些城市的转述中,作者巧妙的在其前后附加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这些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深奥难懂。
这是一本仅有一百多页的薄薄的小书,却似乎饱含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或轨迹。所有这些亦真亦幻的城市,城市当中的庞杂和虚无,城市的扩大、发展和幻灭,城市里忙碌的人、困顿的人、悠闲自得的人,他们的快乐、迷茫、对过去的肯定或怀疑、对未来的憧憬或茫然不可知,他们的欲望和不满足等等,文字当中虽不甚明了,却显而易见。
对帝国而言是无止境的征服,对城市而言、对人而言是商品货物的交换、是永不满足的欲望。每个城市、城市里的人都是相同的,或是大同小异的,虽然和过去相比城市在发展在扩大,但在城市和乡野之间似乎又没有真正的界限,整个世界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动乱和变化之中难以自持。
而如今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的城市,现代化的大都市,和当年忽必烈的城市也没有什么两样,繁华的对面是落寞,是浮躁,是潦草。对于像马可·波罗这类人而言,远没有这个威尼斯人那般的幸运了,因为,在今天,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别处”,整个世界正慢慢地趋向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读到最后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将所有的城市归纳为两类,一是乌托邦的城市,一是地狱的城市。其实,这两种城市的命运就如同我们人类的命运,这种两难的境地,你要在其中斟酌取舍。或许,你能从中找到新的、有希望的出路,全在你的觉悟与选择。
这种大师级别的著作,总能让我产生语塞的感觉。就是那种心中有特别特别多的话许许多多的感触,却一时找不到起点,不知从哪说起,无从开口的感觉。其实,说白了,就是每一段关于一个新的城市的故事,当我读后,在脑海当中都有许多感触要讲,如果篇幅和时间允许我会逐一絮絮叨叨个没完。而真若如此似乎有些不妥,索性就不再多说,以免左右读者的阅读体验,留给大家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慢慢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