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亲子篇》P27-36
1.引发家中冲突频发并阻碍合作的几个因素包括:有限的联结时间,贴标签和攀比,奖励和惩罚,以及无效的沟通。每一个这样的习惯都会加剧冲突。
2. 关注冲突的根源往往会搅起伤心、失望或者沮丧的感觉。我们希望你在即将进入的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和领悟。如果在读书和做练习的时候,能够聚焦于未来以及你想营造的愿景(而不是纠结在过去以及何以造成如此糟糕局面的原因里),你就会学得更快,也会更开心。
3. 不做蠢事就需要保持清醒。 部分的清醒可以让我们放慢脚步,以察觉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佩玛·丘卓
4. 长时间超负荷的日程和每日匆忙的生活,给已然困难重重的育儿工作增加了额外的负担。然而,这一切并不应该妨碍你跟孩子们做定期的交流。你需要花些时间跟他们待在一起,寻求彼此间的联结。
5. 标签是用来贴到盒子和文件上的。它们可以为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分类,却绝不可能准确地描述那些活生生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妈妈、爸爸和孩子们的真实状态。
6. 家长说“乖点儿”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安静一点儿,按我说的去做!不要打扰别人!”给别人贴标签,就好像他们是一件东西而不是一个鲜活的、生长着和变化着的生命,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以致在你和别人这么做着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察觉。
7. 给他人贴标签,除了是不适当的并且伤人之外,还会让自我暗示成为现实。
8. 如果你的孩子没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去做家务,你就一遍一遍地批评他“懒悄”,他就会变得相信自己是个“懒情”的人,他的行为就会越发地趋于“懒悄”。“干吗要尝试改变呀?别人都这么看我,也许我就是这个样子的呀。”
9. 广告业的生意之所以如此兴旺,就是靠着那些把自己的判断力交给别人的人,他们总是在告诉你,你哪里不足,还需要什么产品你就会变得比现在更好。在外面的世界寻找认可和自我定位。无论在什么年纪,都足以损害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
10. 任何一种跟别的孩子比较的方式都会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比较,而不是让孩子通过认识自我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只能引发孩子内心的敌意、嫉妒、疏离、沮丧或者叛逆,因为它没有满足孩子内心渴望关注、尊重和接纳的需要。
11. 你所能做的:真实地表达自己,既不评价也不挑剔,不要把你的孩子贴上好的、坏的、懒散的、努力的、聪明的或者蠢笨的标签,要跟他们分享你对他们清晰的观察(没有标签和评判),告诉他们你看到他们做了什么,如何影响到了你。
12. 用尊重的方式跟她一起探讨各种可能性,比责骂她“冷漠”、“懒情”或“不负责任”会更有可能让她愿意跟你合作。
13. 你不能强迫你的孩子做任何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期望“要是自己做了该多好。”而后,他们将会使你希望,要是自己从来没有令他们如此期望就好了。——马歇尔·卢森堡
14. 奖励和惩罚是制控型育儿方式的标准手段。事实上,当你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去做违背他们意愿的事情时,这是必需的手段。奖励和惩罚是尊重与合作的反面,只会导致没完没了的权力之争。
15. 下面列出的是用惩罚与奖励的方式育儿所付出的代价:
它们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它们鼓励孩子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去努力,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在价值去行动。
它们剥夺了孩子为你做事的快乐。
它们拿走了孩子跟你合作的愿望。
它们教会孩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从他人那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16. "为了让孩子们变得更好,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我们怎么会有如此疯狂的想法?——简·尼尔森
17. 有些时候你需要出手,用武力来保护他人或者你珍惜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开始撕书,你就要想方设法抱住他,直到他安静下来可以好好谈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武力是为了保护你所珍视的东西,不是惩罚他的不良行为。
18.如果你能记得每个行为背后都是在试图满足某种需要,你的话语里没有批评、责备或者挑剔的意味,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更愿意敞开心靡,谈论他通过撕书所试图满足的需要。知道了他的需要,你就可以跟他一起讨论,找出其他的可以令他满足需要又没有造成伤害的策略。
19. 当孩子认为你要惩罚他的时候,他就可能会关闭自己,或者心怀恐惧、愤怒、怨恨和失望地发泄情绪。他满脑子想的也许都是怎么跟你打平,绝不是以后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状况。而且,如果你执着于惩罚,就永远不会了解到他最初为什么会撕书,同样的事情以后恐怕还会发生。
20. 那些因为害怕惩罚而呈现的行为,当被视为是合乎道德的,还是懦弱的呢?这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马格丽特·米德
21. 你所能做的:弄清楚你对孩子的要求:当你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1.我想让孩子做什么?2.我让孩子做这件事的理由是什么——是为了让他内疚、羞愧、害怕惩罚、得到奖赏,还是为了他们能参与并为自己和家庭的福祉做出贡献?
22. 内疚、羞愧和惩罚经常会触发一个人内在的愤怒和报复之心。而用奖赏所激励的行为多会“上瘾”:你要不停地提供越来越多的奖赏才能获得你所期待的服从。
23. 把你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听到下面这样的一番话:“跟你一起玩游戏很有意思,但是……”“我知道你玩得很开心,但是……”“我听到了你的话,但是……”孩子们非常明白你接下去要说什么——“你应该做些不一样的事!”这是孩子们所能听到的唯一的部分。那个“但是”就像一个橡皮擦,它把你前半段所说的一切都统统擦掉了。
24. “应该” “必须”、“要去”、“得去”,实际上等于在说“我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不需要跟你确认你的想法和感觉,你就直接照我说的做好了”。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要求能更快地触发孩子们的苦恼了。当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要求或者命令的时候,恐惧和焦虑感就被激发,大脑立刻进入“战斗、逃跑或卡住”的状态。毫无疑问,此时你将要面对的就是他们的置之不理、反抗或者逃避。
25. “应该”一词也在告诉孩子你对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所抱有的理想或期望。如果你抱定这一理想或期望,就有可能错过孩子们试图表达的想法。他们那些深深的未被听到和看到的需要、期望被接纳的需要和安全感就无法得到满足。
26. 你所具有的“应该思维”的级别也将决定你所要经历的愤怒程度。正是“应该思维”本身(而不是其他人的做法)造成了你的愤怒,引发了你的负面感觉和情绪。当你听到和看到的与你内心中的“应该”无法匹配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将触发你的情绪,于是开始抨击、指责、批评和羞辱他人。(另外一种可能是,把指责、批评和羞辱指向自己,从而导致压抑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