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与众不同的,却也有迹可循。
不过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家庭,受到了什么教育,遇到了什么经历,很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和世界观。
我们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你只要照着我给你编排好的轨道那么做下去,可以减少走弯路。
的确,父母作为过来人,他们的很多建议有可取之处,行为和表现却是潜移默化的。
朋友们,要想减轻那些既有条件的影响,往往要付出非平凡的努力,更需要非凡的际遇。
很多大道理,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定经验概括。
朋友们我们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人际关系越来越纷乱复杂。
为了应对复杂的世界,我们学会了“概括”。
熟读《论语》的我们发现,里面的道理可以说是概括到了极致,每一句话都是哲理。
为什么?因为很多经验就像是一盘散沙,各自独立而且没有意义。
我们需要总结和概括这些道理,帮助我们去构建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并对复杂的世界进行推理。
“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像是走路被荆棘划破手臂那么刺痛。
其实,不是这些道理没有,而是对你没用。
用大白话来说:道理我都懂,我就是不想去做,没时间。
可是在我看来,对大多数人而言,真正的原因可能很简单、浅显的两条。
①你根本没懂
相信数学课,是很多同学们的梦魇吧,我记得有一次高中数学课,原来的数学老师因为生病,换了一个代课老师,这个老师是带重点班的(可能大人的想法是老师当然是重点班老师优秀),他在讲数学题目时,语速飞快,经常是跳过好几个步骤,直接给出答案,然后问同学们一句:“你们听懂了吗?”
下面传来一句懒洋洋地“懂了”,他关心的是重点班,对我提不起兴趣,于是他的数学课理所应当地成为我们去“梦周公”的被动场所。
但到考试就来麻烦了,我们大部分人似懂非懂,不懂装懂。
而在道理面前,我们就是这样的角色,道理再精妙,如果我们不能从思路上明白它的概括推理过程,其实根本就无法真正理解。
我们为什么会有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在解答数学题时,遇到了困惑,怎么也写不下去,于是我苦苦思考,因为我正处于需要得出却迟迟无法得出结论的关键一步。
突然看到了答案,即道理。瞬间让人醍醐灌顶的启发。
②你压根就没记住
我们容易遗忘和不熟练,想要记住一样东西,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
我以前喜欢打篮球,在标准线投篮百发百中,后来进入大学就再也不打,一方面是脚习惯性扭伤,另一方面是大学里有其他好玩的事物,比如游戏、视频等。
十年过去了,我去锻炼,投篮发现我“三不沾!!”
运动是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变成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大脑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会提示你已经掌握了。
不要高估你的记忆力,对那些你真正觉得认可的道理和技能,你需要每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提醒一下自己。
比如,你明白“切莫交浅言深”,就一定要在遇到原本并不熟的人聊到深夜时,不断在大脑里提醒自己“刹车”。反复试验,反复提醒,直到它变成你的思维习惯。
③关键是不断学习
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思考、实践、提醒和固化,你有了一套指导自己为人处世的观点和道理。
还远远不够,有很多人,会守着20多岁时的人生经验过一辈子。有的人,选择继续前行,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改变已经掌握的那些固化道理。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强化交流的书籍,其中有不少人会将人物、事件动不动套上厚黑、高情商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
其实这些情商内容,只是提供一个看待、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不是唯一、准确的视角。
就比如曹操这个人物,是《三国演义》和京剧脸谱中是白脸的奸角,可我们深入到真实的历史材料《三国志》来看,发现曹操这个乱世枭雄,也有雄心、忠心,仅仅凭借奸诈,就可以打牢曹魏的江山基础?那袁术就更奸诈了。
看待曹操,要去分析它的政治组织能力,如何在权力间纵横捭阖,如何在三国鼎立时代终处于不败之地。这些,是奸诈心黑就能解释么??
所以你看待世界的层次和境界,决定了你的人生格局。你需要不断观察这个世界,经历不同的人生,总结、吸收很多的人生经验,并将其固化为不假思索的思维习惯。然后随时吸收新的观点,纠正你的看法和人生策略。
那时候你就学会的,不单单是很多道理,而是掌握了一门很多人都想知道但很多人知道也不会说的能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