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人生必须的设备。这句话是评论家肯尼斯伯克所言,一开始我还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比喻成设备。好吧,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或者文化差异的问题,无伤大雅。后来又想想,为什么要说是必须的呢?没有故事不行吗?我又想了想当下,似乎真的不行,在我乏味的学习生活中,还真的需要一些故事八卦来解解闷。那么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又有了怎样的新的发展呢?
一、理论背景
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传播的理论如何更新,传播的形式如何变化,在大众传播里,一切都以内容为王。
不过说实话,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很八卦。或许是为了满足心底的窥私欲,我们都很喜欢听“别人的故事”,在宿舍里,只要有人说今天谁谁谁又干嘛了的话,大家会齐刷刷地放下手中的事,搬起小板凳围成一圈开始听她讲。甚至是我们平时看书也会更倾向于看小说漫画类,而非学术哲学类。
日复一日,我们寻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的那一古老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但,问题的答案总是在规避着我们。当我们力图使我们的手段合乎我们的梦想时,当我们力图将我们的思想融入我们的激情时,当我们力图让我们的欲望变成现实时,那一问题的答案始终躲藏在飞速流逝、难以捉摸的时间后面。
我们犹如乘坐一艘飞船,险象环生地穿行在时间隧道中。如果我们想让飞船减速,以便捕捉人生的模式和意义,人生就会像一个格式塔一样扑朔迷离:时而严肃,时而滑稽;时而静止,时而狂乱;时而意味深长,时而索然寡趣。
我急着找出一条看似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不知道过程会如何,只是想着走一步算一步吧......
二、故事的艺术
世人对电影、小说、戏剧和电视的消费是如此的如饥似渴、不可餍足,故事艺术已经成为人类灵感的首要来源,因为它不断寻求政整治人生混乱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谛。就像我们会因为在看了韩剧《黑暗荣耀》之后再次热烈讨论校园暴力的话题;就像我们在看了陈思成导演的《消失的她》之后会开始抨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渣男;就像我们在看了余华老师的《许三观卖血记》之后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当中各种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对故事的欲望反映了人类对捕捉生活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情感化的体验。用剧作家让阿努伊的话说:“小说赋予人生以形式。”
或许会有人认为这些东西没什么价值,只不过是纯粹的娱乐——是对人生的逃避。但我的观点和本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即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别人的故事”重新审视、反思自己,使自己成长、成熟,包括读书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呢?
三、故事讲述的总体质量在下降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三百年前所指出,如果连故事都讲不好了,其结果将是堕落与颓废。
漏洞百出和虚假的故事手法被迫用奇观来取代实质,用诡异来取代现实。借用上课所学到的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功能观中的消极作用的“麻醉功能”来解释或许能说得通,人们宝贵的时间和实践机会的流失、信息污染内容质量下降、人们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下降都是造成故事讲述总体质量下降的原因。
我们需要真诚的讽刺和悲剧、正剧、喜剧,用明丽素洁的光来照亮人性和社会的阴暗角落。我们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新的规则、新的人才、新的理论指导......但注定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