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是庄子著名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出了名的难读。这几天啃下来,终若有所悟。记得初读时,生涩难懂,看了无数遍的译文,也只得其义大概,感慨读《齐物论》真是一种修行。但既然上了道,修行便要继续,于是继续第四天的读书笔记。
1.齐物论难读,其一是因为其语言字词解释上的费解。即使有现代译文解读,因很多词语的来头和名义本身也都是模糊的,上下文也难通其义,看上去后人貌似读懂,也是云里雾里吧?我就是在想,在庄子后的那些年代,那么多参悟庄周的古人们,究竟读能读懂多少字义?他们不是庄子,或也错过了庄子的时代,他们多少能懂其义的?但沉下心看了一些古人对《齐物论》的解读,我觉得佩服不已。古人,总是胜今人。这倒也是《齐物论》里一句原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译文: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2.齐物论难读,我想不仅仅在于词句,更是在于其意在言外的思想。换句话讲,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的行文和思想,是一步步推进的,很多东西,看着看着就似乎,若有所思,恍有所悟,但怎么明白的,想把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感悟结论,清晰地理顺整理出来,却还真用自己的语言道不出?我想,修行的境界未到吧?待再读上十遍八遍,可能会在某个机缘之时,终参透,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3.今日令我若有所悟的两处。
(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我彻底明白到了,生死是非,两者的对立和转换,这也正是向死而生吧。据说,庄子在其妻子离世时放声大笑,我终明了。故,才会有庄周梦蝶,那一浪漫《齐物论》结尾。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此刻,我也明了了庄子放声大笑之真正含义,何人明达至此境也?事物本身就是相通而浑一的罢。
(2)朝三暮四的出处,也处于《齐物论》。只是本义与我们现代所谓“不专一”含义,已大相径庭。(顺便说一句,成语大相径庭成语也是出自庄子,《逍遥游》篇)。朝三暮四原来是指-狙公赋芋,就是养猴人喂猴,早吃三个晚吃四个,猴怒,而改成“朝四暮三”,猴悦的故事。原来如此啊,我一直以为是现代人讲的笑话呢。
朝三暮四,也让我们明白了因为可以看到事物相通而浑一,则更懂了“圣人和知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的真正含义。(译文:古代圣人能将是与非一统起来,则会悠悠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也正因此,而可逍遥与天地之间。我似乎懂了----故,惟有读懂齐物论,方更懂鹏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