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澄清一个概念,爱玩游戏和沉迷游戏本身是有区别的,如果一个人工作累了,看会儿电视、玩会儿游戏放松一下自己,由此享受片刻的放松和快乐,这叫爱玩游戏,不叫沉迷游戏。那么什么才是沉迷游戏呢?比如:一个人玩游戏停不下来,会耽误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他本人也表示很痛苦,想要停止但是停不了,每次玩完游戏之后就会对自我认可度造成进一步的威胁,由此更多的焦虑和烦躁,但还是停不下来,这叫做沉迷游戏。因此,喜欢游戏不会耽误正事,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放松和享受,而沉迷游戏会严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带给人的感受是焦虑和烦躁。
然后,大家得清楚,儿童沉迷游戏这是一种上瘾性行为,其性质和成人的烟瘾、酒瘾、抱着手机不离手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孩子有人管,因此这个问题被放大了,而父母不被别人管束所以问题不显而已。因此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克制自己的上瘾性行为,并不止针对孩子沉迷游戏。
一,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1,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人心向往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这就产生了“白月光”与“米饭粒”,“朱砂痣”与“蚊子血”的区别。其实游戏对于孩子而言也不一定就是“白月光”和“朱砂痣”,只是倘若家长如临大敌,拼命限制,它就成为了孩子心中不可磨灭的向往。比如,正常情况下人在面临压力的时候会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让自己快速获得快乐的事情来做,但是如果不加限制的一直打游戏,那么游戏就会成为让孩子感到压力的源泉,因为学业成绩的要求不会下降,老师检查作业不会含糊,生活问题、升学问题这些都不会随着游戏而消亡。一旦游戏开始让孩子感觉到压力,那么游戏就会变成孩子心目中的“米饭粒”和“蚊子血”。只有一种情况会有例外,就是这个孩子自尊水平极低,他不认为自己值得过好的生活,不认为自己能做到某些事情,因此造成了习惯性的逃避。所以只要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孩子会自行对自己的娱乐放松与努力奋斗进行调节的。
2,无事可做,只能玩游戏
你能想到孩子是被你训练得只会玩游戏吗?比如,生活中很多父母习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扔给手机、iPad、电视机,让他们拿着一个手机在那里玩。你会发现有时候一个一岁多的孩子玩手机玩的特别熟练,然后家长特别得意说,你看我闺女才一岁,你看她手机玩的多好。还有很多这种情况,下班回到家了,孩子说妈妈陪我做游戏吧,妈妈说,做啥游戏呀,累得不行,自己一边玩儿去。你试想一下,不给你手机,不给你电视,只让你一个人在家里独自待两天是什么滋味。孩子没有兴趣爱好,也没有办法自己去打发无聊的时光,怎么办,玩游戏、看电视成了孩子唯一能选择的事情。设想如果家长常做的事情是带着孩子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去到处玩到处跑,帮助孩子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结交不同的朋友,那么孩子在感觉到压力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去获取快乐而不止于玩游戏这一种方法。
3,逃避现实,在虚拟世界获得成就感
人的体内有两种激素,一种是“压力激素”叫做皮质醇,另一种“快乐激素”叫多巴胺。人在感到快乐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相反如果压力过大就会持续分泌皮质醇。当身体感受到压力时就会希望找到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来做,而游戏设计的即时奖励机制恰恰符合人的这一期待。儿童在玩游戏时,会即时得到奖励,从而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而分泌的多巴胺又会刺激孩子们继续渴望奖励。由此,比起学习上的不断受挫,对于没有太大自制力又有没有太多选择的孩子们而言,玩游戏就变成了最容易获得满足的一种替代行为。
二,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如果孩子已经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了,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做好自己,不焦虑
上面已经提到,一开始的时候孩子玩游戏可能就只是学习压力大了,感觉累了放松一下。倘若父母如临大敌,采用各种方法严防死守,就怕孩子一玩游戏就上瘾,耽误学习,再也无法回头。那么孩子只会感觉玩游戏这件事情真是美妙啊,反而更加抓耳挠腮地惦记。
家长最应该放下的是自己心里的焦虑,不妨问问自己,他玩会儿游戏你担心什么?其实,孩子的人生终归需要他自己去走,也许家长看到了孩子在走一条不太好的路,就沉不住气了,开始指手画脚总想把孩子拽回自己认为的正路上来。可是一定要记得,最爱那个孩子的人是谁,一定是他自己最爱他自己,所以如果没有太多的干扰因素出现,孩子一定会自主地去选择那条对他最为有利的道路的。
因此家长只需要做好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难过,多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把自己的人生活好经营好。如果你的孩子爱你,喜欢你,愿意跟你在一起,希望长大之后成为像你这样的人,那么你还需要费尽心思的教育他吗?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你,不爱你,不愿意跟你在一起,长大之后也不想成为像你这样的人,那么你费尽心思想教育他,有用吗?所以人生只有一件事,活好自己,把目光从孩子的身上移开吧,如果孩子真的需要帮忙,他会向你开口的。
2,改变的原则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学习也好,改变也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你比如说,我每天都坚持学习英语,那么我的英语水平就一定得是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点,明天又比今天好一点点的。但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事实上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其能力水平是忽上忽下的,也就是说,你可能今天进步了一大步,然后明天又退步了一小步,后天会又进步一些,大后天再退步一点点,是这样大概进两步退一步的规律。而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努力了几天之后,遇到一些小退步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产生一些怨怼的情绪,觉得你看吧,我就说我不行的,继而放弃继续努力。其实你应该知道的是,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不舒服的感觉,既然不舒服那就有可能会有情绪,闹脾气,这都是很正常的,此时孩子需要的是家长温和而坚定的支持。而且家长一定要清楚,改变自己固有的习惯比学习一项新技能更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起起落落会反复地更加严重,因此不要对改变抱有太高的期待,更加不要因为没做到而苛责,这是改变能完成的最基本原则。
3,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自尊水平决定自律水平,一个自尊水平高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是一个很棒的孩子,我的家人朋友都很喜欢我,如果我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一定会努力去得到。那么这种心态的孩子通常不会走太偏的路,因为在他自己的认知里面他自己是一个很棒的人,他不会允许自己变得差劲。而一个容易沉迷游戏的人一定是一个自尊水平很低的人,他对自我的评价是我是一个不讨喜的人,我的人缘不太好,我想要的东西太好了我恐怕没有能力得到。在这种心态下他会没有太多勇气去追求什么,也不会有太强的自信心、太多的朋友,这样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选择沉迷游戏去逃避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因此,培养一个孩子稳定良好的自尊水平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沉迷游戏的现象。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在游戏世界里无法自拔了,那么提高他的自尊水平让他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是解决沉迷游戏问题的关键途径。
4,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之前提到过,孩子如果沉迷游戏,一定是因为他找不到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无事可做之下,游戏成了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孩子绝不可能一开始就对所有的事情都没兴趣,偏安静的孩子会喜欢画画,偏活泼的孩子会喜欢运动,男孩大多向往武术,女孩大多喜爱舞蹈,只要去寻找,去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他喜欢的兴趣爱好。因此在孩子喜欢的基础上学习一些特长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让孩子兴趣广泛,涉猎众多,在压力来临之时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渠道缓解压力,获得快乐。
而如果孩子已经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了,就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来陪孩子做他喜欢的除游戏之外的其他事情,逐渐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多巴胺分泌的那种快乐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是只有玩游戏能获得。
5,不要总是动用意志力
这是最后一个原则,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但是其实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事情有普通人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人的意志力存在大脑当中只有一个账户,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工作不顺被领导批评了,需要动用意志力让自己柔和的处理完矛盾,然后回家路上跟一个闯红灯的人发生了冲突,也需要动用意志力才能让自己不发火,最后回到家,一进门就看到家里被扔的乱糟糟无处下脚,老公歪在沙发上玩手机,晚饭还没做,这个时候可能你大脑里面的意志力就不够用的了,就会发生争吵。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人的意志力都来源于一个账户,如果在这里用掉的意志力太多了,可能就没有更多的去分给下一件事情,因此在改变的过程中上来就直接动用意志力的人一定最先失败。
那么如何才能尽量不动用意志力呢?我们要让改变这件事情变得美好,如果改变这件事情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自己向往去改变,而不是动用意志力,咬牙坚挺地改变。举个例子:我老公晚上爱玩手机,经常手机不离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曾温柔的跟他讲一直玩手机不好,然后你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发现没有用。后来我烦了,两个人因为这件事情吵架,当时管用了两天,然后又没用了。再后来,我跟他说,“亲爱的,你能不能帮我个忙,就是我们公司要组织五子棋下棋比赛,你能不能教教我,陪我练一练,我可不想到时候输得太惨。”他同意了,然后这段时间一直在陪我下五子棋,我决定过一段时间就让他陪我出去夜跑。就是你一定要找到这个人他想要的是什么,他要的是成就感,是为人师的感觉,那就给他,让他自己每天催着我练习五子棋。
讲到这里,也就快要结束了。我们总结一下,沉迷游戏本质上是一种上瘾行为,其心理根源是逃避,生理根源是压力。改变的原则一共讲了5条,做自己,不焦虑;改变的原则;提高自尊水平;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不要总是动用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