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从扬州回来后,体会到了以往旅行中从没有过的疲惫。即便是坐近100小时的火车往返西藏,也没有体会到这样的身心俱疲。
根据以往的旅行经验,一般出门后的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就会特别想念家里温馨的大床、可口哪怕清淡的饭菜;甚至只是卧在沙发上简单的翻翻书,顺便用电脑轻轻地外放着Dan Gibson,来上一杯清咖啡。
原来,每日的生活琐碎,在此时竟显得无比怀念和珍贵。
我静下心来冥想、反思,为何这次远行如此疲惫。我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每次旅行归来,只有当我回到家里花时间静静的坐下来,将双眼所见转化为内心洞见之后,整个旅行的意义才得以浮现并深化。
真正塑造我们的不是我们的经历,而是我们对经历的反应。(摘自皮克·耶尔的《安静的力量》)
旅途中,我总是忙于前行,总想到一个地方就尽可能的把它占有,不让它止于“只是来过的”层面,我想伪装成一个个的当地人,去贪婪的享受所有可能遇到的,并让尽可能多的人和物闯进我的旅途。这样的欲望让我很是疲惫,因为我只顾往前走,却没有静止下来思考这样做自己是否真的幸福,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旅行。
事实上,那样一种每天都很匆忙,到处寻找满足感的过程,似乎就是让我永不停步、永不满足的理由。(摘自皮克·耶尔的《安静的力量》)
旅行中拍不到满意的照片,吃不到满意的特色美食,精神上总觉的是饥渴状态,于是不停的延伸自己的脚步,一刻也不愿意停歇,直到自己的精神被满足,才肯罢休。但,慢慢的我才明白,完美正是因为存在瑕疵和遗憾才真正被体现出来。
“重要的不是你去何处旅行或者你走了多远——走得越远通常越让人糊涂——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的活着。”(摘自皮克·耶尔的《安静的力量》)
在浩繁的知识海洋中也是如此。看到如此巨繁的知识,总想一口吞下并为己所用;然而越是这种心态,越一无所获。也许面对极其渴望了解的未知,我们都是迷茫的,正如初入一座大山,我们对它毫无了解也无任何概览,则很容易迷失其中,只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我们走的多了,把整座山的沟壑装入了胸中,即便闭上眼睛也不会迷失,做到如此需要我们花费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还要有可靠的方法。所以,这不可能在一次的到达后,就可以做到的。
提升我们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我们赋予运动的精神。
只有在静止的框架内,运动才最具意义。
(摘自皮克·耶尔的《安静的力量》)
直到今天下午,我坐下来用这篇文字来整理自己时,内心才得到了真正的安静。在这样静止状态关照下的安静,却是用运动的生命转化而来的。
静止,让我恢复了能量,感受到了真正的自我。
P.S.
这两天尝试每日进行20分钟左右的冥想,虽然时间不长,却觉得有助于延长专注力,并能很快进入专注的状态。
午后坐在书桌前,阳光恰好落在手边的那盆藤蔓植物上,映了满书的斑驳。刚刚沏好的水仙,香气中正温和,好像又让我沐浴了一遍照耀在鸡鸣寺的秋日暖阳。
那阳光中有梵音婆娑、有焚香袅袅,还有来回荡漾的虔诚……
〖完〗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