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某地有个民俗叫抬黄杠,小时候过年时,小花还能在村里的寺庙中见到。后来长大了去外地上学了,过年回来发现寺庙里的活动也少了很多,几乎每个村都变成了单一的上香烧纸。小花还问过家里的长辈为什么那些民俗消失了,长辈只说村里的预算不够了。小花感到一阵惋惜。后来也不奢求能在自己的家乡见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花来到了大学时期。大三社会实践时,小花从家里长辈那里得知自己家乡这里正月十五左右有抬黄杠的活动,刚好自己的社会实践选题是关于民间习俗的,于是小花跟团队的其他小伙伴商讨了一下,小伙伴们也都很感兴趣,决定去“参与”一下这个活动。小花给导师打电话说明了一下情况,征求到了导师的同意。于是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大家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小花的家乡。抬黄杠的时间被定在了正月十五。
小伙伴们在小花家里长辈的带领下,提前一天来到了抬黄杠的地方进行踩点,沿途采访了正在准备的村民。大家都很期待正月十五这天的到来。
正月十五这天天还没亮活动就开始了,小花和小伙伴们到达现场后被现场壮观的场面震惊到了。只见32抬花杠,32匹马,依次甩开,形成一条热闹的长龙,伴随着铃铛声和打出的鼓点,载歌载舞,千人抬杠,场面好不热闹。头一次见这么大规模的社火活动,小花和小伙伴们边取材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正当他们专注于活动采风时,小花一个不注意,差点被其他拍摄的人群挤倒,好在旁边的一个保安及时扶住了她并把她拉到了一边。小花死死护着手里的摄像机,站稳后跟那人说了一句谢谢。只见那人黢黑黢黑的,小花第一次见这么黑的人,心想这人怎么一冬天也没捂白过来。那人皱着眉头,好像一个门神,只对小花说了句“注意安全”就走了。小花也返回人群中继续拍摄了。
下午的时候,场地换到了麦田里。绿油油的麦田,上百只马在地上蓄势待发。大家围成了一个圆圈,马在圈内奔腾。没开始前,众人各自找各自的马,在一旁遛遛马,熟悉熟悉“手感”。小花的镜头对准了一个在跟马说悄悄话的男人,一人一马,在午后阳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好,让人内心有种平静的感觉。小花想这张照片到时候洗出来留着纪念,就不当做实践材料上交了。不过照片中的那个男人有点黑啊,跟上午见过的那个保安一样黑。
······
持续几天的抬黄杠活动结束了,小花和她的小伙伴们意犹未尽。尤其是小花,长这么大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家门口还有这种大型活动。这下又有好东西可以跟其他人炫耀了。
几年之后,小花回家乡工作了。回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家里的长辈那年的抬黄杠活动还有没有,什么时候举办。因为从那年之后的这几年,小花都没在听说家乡里举办这种活动了。当初小花还以为会是一年一次呢。不过家里的长辈说好像是十年一次。十年?行吧,也不是等不到。
再后来,小花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逐渐步入了婚姻的坟墓里。有一次饭桌上聊天,小花跟她对象说起抬黄杠这个事情。对象说就是他们村联合邻乡的其他村举办的。小花很惊讶,还有这么巧的事情?小花由于不经常在家,对于家乡这边的村名记得不是很清楚。于是他俩打开了话匣子,小花到现在对那个保安的印象只停留在“门神”这个印象中,还觉得那个“门神”有一点点帅,就是太黑了。洗出来的照片也早被她压箱底了。她对象听着听着觉得不对事儿,就问小花能不能让他看看那张照片。小花也没多想,说找到了就拿过来给他看。
几天之后回娘家,小花早把这件事儿给忘了。但是他对象可是一直没忘,每天都在惦记着那张照片。回娘家后她对象问小花可以不可以现在去找找那张照片。小花不知道哪根筋搭在一起了,像突然反应过来似的,故作震惊地反问她对象:“你不会以为我暗恋那个‘门神’吧?我可给你说过的,我只是为了纪念一下我的社会实践活动,没其他意思。而且那人长啥样,是哪儿的我都不知道。”后面小花为了衬托她对象,不惜违背内心的道德,斟词酌句地对那个人进行了一顿贬低。她对象听后愣了一下,结结巴巴地说:“那个啥,我怀疑你说的那个人是我。”小花听后一下僵在了座位上,父母听见后哈哈大笑。小花故作镇静地说:“你等等,我去找找。”小花一边找还一边嘀咕:“怎么可能呢?这人看着也不黑啊,而且也比较温柔啊。那人看着就很害怕.....”最后一通翻找,终于把那张照片找出来了。
小花死死捂着照片,一言不发地往沙发上走去。父母和她对象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
这缘分啊,狗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