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探讨有关二元对立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都爱评价别人。这是因为,表面看是对别人感兴趣,把焦点对准了别人,但其实,他感兴趣的只是将他的“小我”投诉被评价者之上,就是说,那些喋喋不休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
所以,在治疗中,如果能做到让自己沉默,就是限制心理医生的“小我”的表达,那么,来访者的“小我”也会受到限制,而被“小我”所掩盖的东西就会映现出来。如果对一个依赖成性的来访者表示沉默,来访者投射的内容就会反转到自己身上,从而对自己投射的内容有一个觉知的机会,也就是说: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那些彼此引为知己的人,其实都是遇到了自己的投射。
一个人,他的内心越是矛盾,就越是自恋。因为思维只不过是“真我”的一个功能而已,“真我”是恒定不变的,如果我们能与“真我”合一,那么我们将会获得真正的安全感。相反,由无数种思维组成的“小我”是一直处于变化中的,而每一个想法的消失都会令“小我”感觉到自己要死去。所以,惧怕死亡的“小我”会极力维护自己的想法,以此维护“小我”的恒定性。
这就是我们喜欢评价的根本原因,评价自然来自思维,我们挚爱评价,是因为我们多数情况下将“我”等同于思维,但这只是“小我”,而非“真我”。
“小我”的重要特征是自恋和二元对立。自恋,即“小我”会认为自己左右着世界,具体表现就是捍卫自己的所有想法。
二元对立,即“小我”是矛盾的,其任何一个具体想法都有其对立者。二元对立带来了冲突,“小我”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想法的争斗,这种冲突令“小我”感到痛苦,于是“小我”渴望将内部冲突转化为外部冲突。那样不仅使“小我”的痛苦有所减轻,其外部冲突中的优势感还满足了“小我”的自恋需要。于是,评价便是外部争斗的初级表现,再发展下去便是控制、暴力和战争。
放下评价的办法是,允许“空”的出现,比如,沉默便是空。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一个人能够不加评价地去倾听别人说话,创造一个真正没有思维干扰的、便于真正倾听的宁静空间,这样,你就会其它人存在的空间,这是你可能给别人最珍贵的的礼物,就是爱的开始。
急于追求确定感,就会丧失创造力。纯净的感觉是我的本真与其它存在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产物,那些评价的人就喜欢确定感,是因为,评价源自“小我”,而“小我”无比自恋,所以喜欢评价的人就喜欢表现“小我”的自恋。
这也是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说:知道得越多越明白自己无知,而只有接受自己的无知状态,才可能知道更多。
自恋的核心是,渴望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中去,其实就是希望周围人能够按其想象来行动。自恋幻觉的投射无处不在,最集中的表现是在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中。亲子关系中,父母常使用的逻辑是:我对你这么好,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不是好出孩子。这种自恋幻觉势必会破坏亲密关系。一旦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使用各种方法试图控制孩子。但为种自恋的愿望势必会遭到挑战,因为大家都自恋,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意思里而不想活在别人的意志里。夫妻关系也是如此,刚开始建议亲密关系时,双方对自恋幻觉很有信心,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梦中情人。于是,信心百倍地付出,并渴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象给予回报,但是,这种梦幻感一定会被破坏,因为对方必定不是按照你的想象来行动的,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爱你。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这一点都不会改变。当发现幻觉被破坏时,双方就会发生冲突。
这就是我们陷入孤独感中的根本原因:自恋幻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压制着对方的存在感,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自己而损害了关系。
想要打破自恋幻觉,就要明白,自己做某事的初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是自己为这一选择再现,而不是别人为自己负责。没有谁能真正替你做出选择,因为所以的选择都得通过你自身作出。
既然如此,你就永远都有一个选择的空间。那些生命中的强者,总能在极端情形下发现自己的选择范围。相反,所谓的正常人,倒很容易觉得自己无路可走。当我们感觉是被迫服从于别人的意志时,其实都是在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那个人:我既然听从了你的选择,你就该为我负责,我生命中的痛苦得你负责。
检验我们是否为自己生命负责的一个标准是:我们是否在抱怨。而怨气,就是衡量自恋幻觉的标准。我们只有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选择范围,懂得感激已拥有的一切,从而可以更深沉踏实地活在当下,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那么,现实的一些表现却是,我们越爱越孤独,这是为什么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支配与服从的病态关系。
我们都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一个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这里隐藏着一个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应当给予我回报,并渴望对方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如果对方做到了,我们就会觉得,对方是真爱自己。否则,就会觉得对方不够好,并生出想远离这个人的念头。
而对方也执着于类似的渴望,当双方的渴望契合时,所谓完善的爱情便出现了。而其实,这并不是相爱,而只是一种命运的偶遇。我们看见的,只是自己的世界,并没有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
更多情况下,契合是不可能的,不管一个人多爱你,他仍然不能如你所愿,自动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的“好”,甚至,即便知道了你的渴望,他仍然不能甚至不愿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
因为,一旦他这么做,他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存在感就不存在了,他就沦为工具,一个满足你的梦想的对象。因此,我们才会感到孤独。
投射性认同便是这种孤独的游戏,这种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模式是分不开的。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第一个便是亲子关系,而我们也是在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好”与“坏”的概念的。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与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否则,便是“坏”的。在这种关系中,会形成父母执着于权力的认同,孩子形成依赖性认同,他会觉得“独立”是坏的,他一旦把这种关系应用到其它关系中,则大多时候是错的。所以,我们必须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接受独立的“坏我”,走出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