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三人行0107之——锦上添花 VS雪中送炭?
——《论语》雍也第6 君子周急不济富
【原文】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注:
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Aurora极光说】
子华:孔子的学生。
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为其中之一。
1、6.4译为:子华出使齐国,冉子请孔子给子华的母亲一些粟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吧(一釜)。”冉子请求给多点。孔子说,“加给他一庾(二斗四升)。”冉子最后给了他粟米五秉(八百斗)。孔子说:“子华出使到齐国去,乘肥马坐驾,穿名贵又轻便的衣袍。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裕的人。”
2、冉子是孔子学生,古时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冉子应是尊重孔子意见的,然而,他却这么不听孔子“与之庾”的意见,而是“冉子与之粟五秉”,冉子既被尊为子,应也是相当有信望的人。那么这其中是为何故呢?
3、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意即君子只给穷人雪中送炭,不该给富人锦上添花”,孔子希望这些粮食给到更需要的人。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基于儒家“仁爱”的思想,主张“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老子一致。
4、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冉子给了“富人”子华粟米五秉,有他自己的原因,我们不能详细知道。可能有友谊,可能有“投资”。比如当代银行放贷、或是信托理财,越是富有,越是得到更多机会、低息,越是贫穷,越是承受高额代价。如此,带来两级分化和阶级固化。但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却不可避免。
6、孔子这么强大的人,为官为学,却也不能改变“冉子与之粟五秉”的现实,也曾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而老子也希望人类社会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现象,但事实上他却在乱世中感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从古至今,都存在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的现象。
7、所以我不敢轻易批评谁,事实上锦上添花也是悦人悦已的事,但还是希望,我们能更多的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比如,偏远山区一个孩子20元可以换来一个月的午餐。我只能自己努力去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我也相信,而我们的社会高层管理者,他们也在努力,正在加大人文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完善整个社会的各类保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