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和铁人老师网上初识,他提到“玩简书”,我会心一笑,太喜欢“玩”这个字眼、这种心态了。多年以前,我的课堂就以“玩美课堂”为名,足足发了10年的朋友圈,而我的书斋,也以“玩美斋”命名,我自然就是玩美斋主了。
以“玩美课堂”冠名我的日常美术课堂,已过去10多年。我翻到最早一条【玩美课堂】朋友圈,是2013年2月27日发布的“玩美课堂第一节”《指纹变变变》。
这是国家课程之外的自编课,记得当时我带了几盒印泥进课堂,先让他们在白纸上印指纹玩儿,然后在投影仪上示范,如何加点创意变成有趣的新形象。为了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家里摆放的等几个方面去寻找灵感,添画成动物、植物、人物、静物……通通都可以。
学生们玩兴大发,创意爆棚。原计划一人一张作业纸,可到了最后,收上来厚厚一沓。印泥满教室传,一张张指纹添画新鲜出炉,在他们的创意加持下,指纹变成了如来佛额头上的痣、灯泡鱼的灯、狮子的头,甚至是鸟叔沉醉于江南style时大张的嘴……张张都让我爱不释手,忍不住拍了照片,发布在刚启用不久的朋友圈,没想到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点赞和评论,给我和学生们都带来兴奋感和成就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玩美课堂”为名发布美术日常课堂创作实况与作品。
朋友圈的传播不可小觑,“玩美课堂”居然小有点名气,参加教研活动,许久不见的同行聊着聊着会谈到“玩美课堂”,有人说经常会转点图片给他们的学生作参考,有人会借鉴些课程开发的创意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有人会问问美术社团组织的形式等等。渐渐地,外校的老师也开始以种种别致的名字发布他们的日常美术课堂实况,互相点赞,相互借鉴,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研方式意外地通过朋友圈开始实践。我记得我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几个主题活动,都来源于朋友圈的灵感,比如《美得“帽”泡》是荔林小学珊珊老师的创意,《名画模仿秀》是借鉴的华侨城小学美术组的集体智慧。
时不时会收到好友申请,通过朋友辗转介绍而来:“老师,想加您微信,了解您的玩美课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一键通过,聊个尽兴。虽不成大气候,但一起交流切磋,把日常课堂经营好让师生尽欢、共同受益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大好途径。
某天加了位好友,第一个问题抛过来:“为什么叫玩美课堂?不是完美课堂?”
我记起当初命名的本意,大致有三点吧:
一是寓教于乐,希望营造一种玩中学的情境,玩着玩着提升了美术表现技巧,提升了审美素养,拓宽了视野。
二是源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理念,希望在课标指引下,大胆应用新媒材,把一些近似玩具的材料引入课堂,重组或开发学生喜欢的课程,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热情。
三是源于古人所提倡的“张驰有度”,希望通过轻松愉悦的美术课舒缓一下孩子们绷得紧紧的神经,虽力量有限,但40分钟的美术课总能让他们松驰一下吧。双减以前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多孩子白天在校学,周末和晚上还要在机构学,大量时间拿来刷题,导致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美术课就让他们玩美一下吧。
昨天重拾简书,通过资深玩家介绍,又得了“玩简书”这一深得我心的说法,我想,因为工作岗位变更而无法像从前那样用心经营的“玩美课堂”可以换一个赛道,到我最喜欢最钟爱最自由的文字领域,开启“玩简书”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