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快乐并不一样。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将幸福分为三个不同的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积极的情绪,也就是我们的感受:愉悦、狂喜、入迷、舒适等。获得积极情绪是有捷径的,比如看演出、参加朋友聚会等。
投入,反映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同时动用了我们全部的认识和情感资源,让我们无暇思考和感觉。投入需要以优势与美德为基础,对投入的追求往往是孤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
意义,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衡量幸福的标准是生活满意度,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发现衡量幸福的标准不限于生活满意度,还有人生的蓬勃程度。它的主题不再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而是一个构建的概念,由若干可测量的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一种真实的东西,都能促进幸福,但没有一种可以单独定义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这一新论断,避免了一元论。它的五个元素构成了自由人的终极追求。新的幸福观发现,除了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增加了两个新的元素:人际关系和成就。
积极很少显现于孤独的时候。你上一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喜不自禁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感觉到深刻的意义和目的呢?上一次为成就而自豪呢?即使不知道生活中何时经历过这些闪光点,但这些时刻的特点:一定都与他人有关。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发现,在测试过的所有方法中,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积极的人际关系给幸福带来深刻正面的影响。
曾经在工作中有一位大姐总在背后评判我,让我非常不舒服,我从来没伤害过她,她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我不喜欢她说话时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听到她背后的批评心里当然不开心,这种反感的情绪持续了很久。曾有人说她嫉妒我,我觉得不可能,因为她各方面的条件也很好,教练说这是我的课题,或许她就是我的一面镜子呢。
怎么可能?她说话那么高亢尖锐,而我一向轻声细语,她不修边幅,我注重仪表,她人际关系紧张而不和,而我与世无争,与人相安无事。她怎么可能是我的镜子?我非常抗拒,我与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对她反感的情绪一直都在,更不愿与她合作。因为她一度很刁难我的方案,说这不对那不对,当她的上司寻问她工作进展时,她当即说已经做得很成熟了。
春节前的一天,我在看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著作时,对“感恩拜访”很好奇,而且我当时脑子里突然想到了她。我回想与她接触的整个过程,发现因为认识了她,我才有机会来到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得到更多机会。由于我大量的学习、强烈的渴望、积极的行动及遇到一系列无私相助的贵人,远远超越了她。
接下来我发现了自己与她的很多相同之处:性格好强、不甘落后、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我试着从她的角度看我自己,于是对她多了理解,如果我是她,能否做得比她更好呢?我凭什么不允许人家背后说两句?她说的那些话不是我不好,而是她的情绪需要有个出口。瞬间我对她不再有任何抱怨,而且无比感恩她对我最初的帮助。
终于可以解答这道课题,心平气和地接纳她对我的评判,同时我相信她也会成长,而且我愿意在她需要时全力以赴支持她、帮助她。
我依然做幸福快乐的自己,我还是美好的桥梁,以不同的方式助人,内在充满力量。幸福教练帮助残疾人画家在北京办画展是看得见的,而我们的幸福课程则是在精神上帮助他人。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把成就加入幸福的元素表明了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人们追求幸福的实际方法,而非规定这些方法。添加这个元素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在无强迫的自由状态下人们会选择追求什么。
很多人为了赢而赢,也有像比尔.盖茨、巴菲特那样的富豪,把前半生挣来的钱捐献给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他们的前半生为了赢而赢,后半生真正创造了财富的意义。
人生有成就有贡献,一定会让内在更充实,那样的幸福更持久。
幸福是一个概念,它的五个元素为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没有哪个元素可以单独定义幸福,每个元素都在诠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