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切的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假相、虚相、幻相,其本身并无自主性,是随缘而现,缘灭而散,所有诸相皆属虚妄,所以《金刚经》讲:“一切诸相,皆属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为什么非相呢?诸相,眼前所见都是无常的幻相,透过因缘,看到内在的本质是无我的,是空的。所以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有诸相皆属虚妄。这皆由缘所现,依缘而灭的缘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缘起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了解缘起,才能把握因缘。
要引领无常,就要把各种条件、各种因缘分析清楚。然后,有哪些条件没有具备?引领无常要懂得缘起,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所以,缘起就讲我们轮回的因果。我们在苦恼的当下是果生,然后去往回溯,查因,一查之后就查到十二因缘,有情在流转中,只有烦恼、业行及苦果,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在那里烦恼,我在那里造业,我在那里受苦。惑、业、苦之间相依的因缘生灭在相续流转。由于无明,我们感受到好像有一整个人生的过程,其实一切都在灭的过程中,生命在流逝,已经过去了。好像有个人生的过程,好像有个生命在生死流转,好像有个我在那里受苦受乐,好像还有我的家,我的房,我的车,我的钱,我的名,我的利等等。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在那里流转,只是我们的执着、我见在那里作怪。
十二因缘有三世二重因果之说。第一重,过去因到现在果。过去因:谓无明和行。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第二重,现在因到未来果。现在因:爱、取、有,听清楚哦,这个很重要,现在因是爱、取、有。未来果:生、老、死。我们为什么有生老死呢?因为现在染爱,执取、后有。
如果让未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断染爱,断执着,把后有给断了。我们就在这里,生生世世的起起浮浮,头出头没,没完没了,无有止息。所以只有建立正见,树立正见,以慧为本来引领我们的修学与工作,着重于慧的体验与生活,着重于智慧的开发,着重于明的启悟,着重于人生宇宙实相的了解。我们才有机会了生死。所以我们现在给大家讲得课程,也是着重于慧的开发,对生命的了解,对法的认识。
我们整个《心住非家》,围绕着四不坏净,围绕着解脱而谈正见,引经剧典。所以不管是大乘法或声闻法,如欲破无明,断烦恼,慧学是一项不可或缺,且极为重要、根本的行门,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导,八正道以正见为首,说明了修学慧相当的重要。只有建立正知正见,有慧的引领,才能使我们有机会迈向解脱。
解脱是三乘共法,是声闻、菩萨、佛所共通的部分,不管是佛,菩萨还是声闻、缘觉,都是建立在解脱的基础上而谈的。而要达到解脱的目的,必须以甚深的缘起智慧,遍一切诸法而通达它。慧的所观境,即是一切法,了解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灭,于一切法空而无自性,只有这样子能够通达、明了,究竟悟入。所以,佛法极重视的出世的智慧,即在一一法上,去体会法的普遍性,大家都有的;法的本然性,本来就这样子的;法的安定性。
无常哪里能不无常呢?无我、空,普遍的现象。普遍不普遍?所以讲: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就在无常当中,就在无我当中,犹如鱼在水中,它没有离开过水,永远不知道。所以我们不离开染爱执着,永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无常,什么是真正的无我。
现在嘴上讲的无常不是我们的无常,是释迦佛的体悟。我们讲无常、无我、空,都是他的无常、无我、空,不是我们身心体会到的无常、无我、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身心去体会那个无常,体会无我,体会空。而这份体会,只有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体会,别人帮不了。
所以,禅宗有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为欲求解脱者,应直接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观察,在一切世间的有为法中,在自己的身心当下,去体会观察念念生灭的无常性、依众缘和合的无我性,而深入体察一切、了达一切法的虚妄不实,一切法的不生不灭寂灭性,这即所谓悟入无常、无我与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中,这样才能证得清净解脱的自在。
我们的修行如果不能把握‘慧’这一重点,若不亲近善知识,长期熏闻正法,从正见入手,那在以后佛法的修学中,难免或偏重于信仰,即仰着头哈巴狗式的学佛,把佛陀神化、天化,导致神、佛不分,仙、佛不分,或偏于悲愿,发菩提心,发大悲愿,嘴上说的好听,自己也想这么去做,但在生活中始终被烦恼欲流所击溃,溃不成军!心中没有解脱的法,仅是以慈悲的善行,喜舍的身行,虔诚的心行来作为修持的根本,则内心深处的烦恼无从解决。
纵有所得,也难免落入人天善法类,也就是说以为自己在行善积德或者说行菩萨道,实际上都落在人天善法类。你的本意想做菩萨,行菩萨道,但是没有解脱的法,内心的根本烦恼没有解决,所行所做,都落在人天善法上。
即使有静定,也难免落入大梵天王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人间行慈悲喜舍,也有相应的静定功夫。然而,大梵天王要坐那个王位,在人间也必须要行这些事。你与他有什么区别呢?唯有的区别就是心中有解脱的法义,有正见,有般若正慧才能有区别。
还有一类重于禅定的人,独一静处,专精思维,喜修禅观,以定身心,但是心中没有法,所以难免以定为慧,执着于定境,染爱于定味。这些偏颇,都将失去了佛法以智慧为本的特质,而于世间善人、禅修的外道等,都同时排上座,摆上茶,大家都一样平等的来喝喝茶,甚或称之为五教同源。致使世、出世法混淆不清,佛法正见不彰,正见不现,使佛教走向衰落,乃至灭亡。
印度佛教的灭亡,应值得我们这些佛弟子的反省与深思。如果佛教再这样继续下去,三皈五戒不是对法的熏陶,那实际上是名存实亡。所以,如何正兴佛法,重振佛教,延续法脉,这是我们这一代佛弟子理应考虑的事情。当然,作为佛弟子不仅要在心中树立正见,理当还要用身形展现去诠释佛法的伟大,以致影响今世、后世的后来者、后学们,这也是我们这里先前为什么让大家共修宣化上人事迹,开展读书会的目的。
《心住非家》第一讲到这里我们就结束了。回顾上面几经,无非是让大家确立对缘起法的认知,确认缘起法确确实实是释迦佛所觉悟到的法。让大家了解缘起法,这不仅是释迦佛所觉悟到的法,而且是过去七佛所觉悟到的法,这是一条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我们应该随此迹而去,随此迹而行,经中讲这就是八正道。
学佛的经典很多,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根本?在这个根本前提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去发挥。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离开这个根本,必然导致佛法与其他宗教都一样。都请上座喝好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是这样,佛教的存在与不存在,那就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是这样,佛教的存在与不存在,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因为中国的本土文化是道教。如果佛教跟道教都一样的话,佛教就没必要存在了。
周进说要出家,做为佛弟子,学佛是要荷当起如来家业,有这份存心你才出家,若没有这份存心先不着急出家。所以中午我跟他说,要等一个月或者等三个月,考虑清楚再出家,不要慌、不要急。要真正地荷当起如来家业,要正见的法脉在你身上延续下去,有这种决心,有这种意志,你才去出家。也只有这种决心、这种意志,才不会被修行过程中的一些诽谤、一些挫折,一些欲望、名利等等所击溃,所击败,哪怕击溃击败,能马上的重整旗鼓,不至于败得一塌糊涂,败得溃不成军。
说一句再明白一点的话,就是心中要有理想,心中要有抱负,而不是在那里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或是做生意式的学佛修行。
感恩师父,感恩佛陀,感恩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