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所以如何能够真正的安慰到人,让他感受到温暖与链接,将显得异常重要。
在《非暴力沟通》中,作者提到一个例子,他女儿有一天站在镜子前面说“我丑的像一头猪”,作者大声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你猜后来怎样了?没错,他女儿没理他,摔门而去了。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理解他的状况和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作者的那个安慰显然在那时是不合时宜的,相反,如果作者能问上一句“你对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吗”可能会好得多。
1 理解提供了深深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是一种可以到内心深处的安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当我们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运用我们的智力和自己的情绪来推断另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和体验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理解的基础——共情。也就是说,要做到共情、理解是需要推论的,是需要努力的。
当然,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具备了这样的潜质。在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发现我们大脑有一种神经细胞叫做“镜像神经元”,它让我们在看到他人受苦时,就像自己受苦一样,相应的脑区也会激活,进而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就像著名的“橡胶假手实验”, 在砸到假手的时候,我们是能真实地感受到疼痛的。
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分享出来,行动起来。当我们能把自己感受到的分享给对方的时候,会让我们和对方产生一种情绪上的共鸣,也即是让对方知道,你是理解他的感受的。
在美剧《This Is Us》里面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Kevin作为3胞胎之一,在游泳时因没被注意差点溺水而死,因而质问爸爸对自己的忽略;与此同时,Kate因自己的肥胖被同伴奚落和嘲笑而难过、沮丧不已。之后他们爸爸的反应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他分别对Kevin和Kate说“怎么了,很抱歉,真的对不起,可是,这是,这是我第一次当爸爸,我要照顾你们三个,我也在努力”、“宝贝,你要知道,在我眼里你永远都是小公主,即使没有这件T恤”。这位爸爸就是在充分理解了他的儿女们当下的感受下,做出的自然而又适宜的行动。所以这一幕被很多网友说,太感动了,破大防。
2 有时候,待在那里,只是陪伴就已经是很大的安慰了
曾看过一个故事,至今都印象深刻: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心理医生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的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了一个汉堡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啦。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有时候这种陪伴和带动甚至优于任何的解释和安慰。一个人是可以带着伤痛继续前行的,如果过于急躁地给出建议,反而是在潜意识里不相信对方能够承担这样的挫折,不相信对方有能力走出这种状态,这可能反而会让人感觉更受挫。特别是在遭遇一些已经发生的丧失后,在发生的最初,无声的陪伴会胜过一切。
3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安慰自己
大部分时间,我们需要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能够在受到挫折、困境时安抚自己,不至于让自己崩溃、破碎。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就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一些活动,比如听音乐、亲近大自然,或者约上朋友吃吃美食,有些人可能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问题,比如叔本华说“对不幸或痛苦的任何形式的最佳安慰将是其他人的苦难比你自己还糟;这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一种安慰形式”,运用一些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