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这道深深烙印着中国特色的美食,描绘着我们的饮食习惯和风味偏好。在寒冷的夜晚,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像温暖的拥抱。当它滑过喉咙,暖流直抵胃底,瞬间驱散了一天的疲惫和寒冷。在炎热的夏季,一碗清爽的炸酱面,就像是烈日下的一丝微风。当它穿过喉咙,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丝的清凉。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肚子咕咕作响。妈妈总是笑眯眯地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金黄色的鸡蛋在面条间摇曳生姿,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太阳。一口咬下,那满口的醇香和“妈妈的爱”瞬间溢满了整个人。
但是国际上,人们普遍认为意大利是发明的面条。在国外问答Quora网站上有外国人提问到“意大利是从中国得到的面食?Did Italy get pasta from China?”多数国外网友都认为,面条来自意大利。
他们认为在历史上,面条是意大利人的发明。在古代的罗马壁画中,可以看到面条的制作过程,这表明面条在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他们觉得意大利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意大利,而不是从中国传入。他们还认为,有些外国网友认为意大利面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意大利的,这个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作为自古以来的吃货帝国的居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简直无法忍受!然而考古学就是这么神奇的学科。在他的帮助下,我们的考古学家们真的在古代的遗迹中找到了面条的踪迹。
1981年,人们在甘肃与青海交界处的官亭盆地发现了喇家遗址。这个遗址就像一本古老的故事书,告诉我们古代人们的生活和这片土地的历史。这个地方靠近黄河,有三层河流阶地。遗址就在黄河北岸二级阶地的前边,离黄河约有1千米远。人们发现了450多处遗迹,比如房子、壕沟、陶窑、祭祀坑、墓地、大型冲沟、灰坑、灰沟等。还挖出了2000多件古代生产和生活用的物品。
在2002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在一个20号房址的地面上令人惊奇发现了一碗面条!一碗历经了千年的古老面条。比意大利著名的面条壁画还要早2000多年。
当考古学家们揭开陶碗时,他们发现碗里有一层薄薄的泥土,而在这层泥土下面,就是那碗保存完好的面条。这碗面条粗细均匀,颜色鲜黄。与现在的拉面形态相似,就像刚刚煮熟的一样。只有像蝉翼一样薄薄的表皮尚存,它的卷曲缠绕的形态仍然保持得异常鲜明。
当然,这碗面条并不是那么容易保存下来的。因为暴露在空气中的,很容易被氧化或者风化掉。幸运的是,陶碗倒扣在地上,面条全部附着在后来渗进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来,因此能够保存下来。考古工作者不敢怠慢,立刻进行了现场拍照,然后将陶碗小心翼翼地放回原位保持原状。很不幸,当他们回到北京并打开包装时,却发现面条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他决定亲自参与这项研究,并组织了一个专业的团队。他们首先对土壤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植物硅酸体和淀粉的痕迹。在实验室里,他们使用了80多种不同植物进行对比,试图找出与这些痕迹最为相似的植物。经过反复试验和排除,最终确认了这些食物成分是小米(粟)及糜子(黍),其中以小米为主。
可是小米面团粗糙和易碎,以及其较差的拉伸性能,使得用制作拉面的方法来制作小米面条变得异常困难。
那这些先民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的考古学家秉着求真求实的态度,迅速发动起来。
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觉得有一种食品可能是用手搓制而成的。这种食品就是类似于东汉末年《释名》中提到的“索饼”。
你知道什么是“索饼”吗?其实就是像绳索一样的饼,也就是用手搓出来的饼。我们可以想象出那场景:面团在手中不断搓揉,变成了一条条“绳子”,然后放入锅中烹煮,最后变成美味。
还有学者认为,现在很多地方人们仍然用小米制作饸饹。小米饸饹,其实就像一个“小米团子”。首先,把小米磨成细腻的面粉,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面团。接着,将面团放在一个特殊的木制模具中,模具就像一个大大的、中间有洞的圆盘。面团被挤压进洞中,然后一拉出来,就变成了一条条的“小米饸饹”。
实验证明,手搓小米面条这种方法确实不太可行。不过,小米饸饹的成功让我们重新找回了信心。看来,古代喇家遗址的面条很可能是通过挤压的方法制作而成的。
据说在这碗面条的旁边还散落着一些动物骨骸。专家的推测,这碗面条可能是一碗热腾腾的汤面,而那些动物骨骸很可能是汤面的配料。令人困惑的是,什么情况使得他们没有吃上这碗面呢?这个谜团令人不禁想知道喇家遗址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