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适合什么朋友看?
即将或者初为人父、人母的人,父母健在的子女们。请别误会,并不是为人父母多么的不值得看,如果你是多年的父母,并且有个理想的家庭,也请继续。
或许大家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话:“解释就是掩饰”这也是我最早看到的“不解释”理论,还有其它各种关于不解释的言论。
一时间各种不解释的文章在网上铺天盖地,他们告诉你为什么不解释、解释的弊端、不解释的好处,甚至他们说这就是成年人的标志,或者说这就是成熟的标准。
看到他们说的是“成熟”二字我就放心了,因为他们不知道成熟之前是不断的成长,而不是幼稚。因为成熟意味着终止,不信但看园中果子,熟了,它的生命就结束了。
言归正传,新鲜出炉的故事送给你,虽然不好看,但还比较真实。
1. 用事后沟通替代往日的争吵
前几天有些小感冒,但也仅仅是偶尔咳嗽一下,其中有一天的时间里早上起来声音是沙哑的。直到前天,在没拿药的情况下几乎好得差不多了,下午还去别处帮忙,晚上回去比较晚,在准备热水过程中手机就自动关机了,那是23:30分。
或许由于自己大意,但昆明最近的天气也是变化多端,冷一天、暖和一天。
昨天早上也没感觉哪里不舒服,包括骑车那么远也一如往常一样,只是在上午干活过程中,突然浑身无力。别说是走路或工作,就是说话的也没有力气了。
然后站在高空作业的我,工作效率比往常慢了60-70%,做活时间不超过2分钟,马上得停下来休息。
忽然我爸开口了:
“喊你拿药、拿药不信,以后拖出后遗症就知道了”。
我没有说话,中午吃饭时,我走前面,骑上电动车就去了附近药店。平时我和我爸都是在公司门口对面吃的饭,或许他知道我是去药店。拿好药后,为了吃点清淡的饭菜,跑了很远的,但吃了几口就吃不下了。
饭后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我耽搁那么长时间也在他前面到工作的地方。
下午见面时近14:00了,然后后我就说:
“你起头说那些话也不考虑一下,不了解就开始说,是 前几天有点感冒,但个人身体还是自己最清楚,直到昨天我以为好得差不多了。今天早上做××时都没问题,做××时做着做着就突然没有力气,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不是因为在上班我中午不会去拿药,你看你那天说脚耙手软,硬是熬到下午才去拿药。”
于是他就开始各种转移话题,这也是他的强项,说我平时生活太假(平时用多数时间都是各自去一家店吃饭),说那几天他也是,干活干着干着一下就没力气了。
他说他去的那家药店,医生开的药很管用,吃了第二天就好多了。
接着我对他说到:
“任何病症最终还是靠自己的身体去抵抗,药只是起到缓解作用,特别是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
他对我说的依然一听而过,继续说我常去哪家餐厅有多假、多假。
我说你为什么没去过总是凭自己感觉说别人好和坏呢?不是我吹牛,他家同类餐厅在整个村子不管从味道还是卫生方面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
我们住在的村子,是昆明最大的城中村,距离市中心也不远,人口达十万人以上。
这也是我极少有这样事后跟他心平气和聊天的一次,平时几乎是当场对骂。其实我知道他一生气就会想到什么,也大概率会说,然后对骂必升级,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消解这种纷争。
并且站在他的角度来说,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争吵。因为他亲自跟我说过这样的话:“除非你像M云、L嘉诚、X加印一样,有钱,我们就什么都听你的。”
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少这样的父母,总之我心里是挺无力的。
2. 你读过的书会刻在你骨子里
或许当时真是我没有力气说话,当时也没有想过事后会去跟他沟通。
但直到现在,我才回忆起来,曾经读到过类似“事后沟通”的书籍。我觉得自己与那书中的理论一时间就不谋而合了,但我并没有刻意这样做,或许时间会见证者你的阅读。
有些事需要刻意练习,而有些事犹如灵感突发,说来就来。但有一件事不能忽视,那就是阅读的力量。
以前我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要么大吵一架,要么闭口不言,事后沟通不曾考虑过。但有时候质问自己:
“你看过那些书是为了什么?争吵、赌气,或是把事后必要的沟通当成是无谓的解释?”
这次沟通过后,一时间之前阅读过的知识都涌入脑海。我认为,不解释,得看什么人什么事,如果是你亲近的、在乎的人,事后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对方在你心里根本不重要。
年轻的父母也会经常有与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试试这种方式,虽然有点临时抱佛脚的嫌疑,但你的一点点改变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已经成年,就要在这方面努力,这是一种最好的自我成长方式。
我倒不提倡书中那种说法:
“第二天首先说句亲爱的…”我觉得即使是亲密关系再好的两个人,也挺肉麻的,你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与对方沟通的方式。
希望阅读伴随你我继续前行,用必要的沟通替代那些所谓“多余的解释”。
3. 事后沟通前你需要做什么?
不管你是为人父母,或是为人子女,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者生活状况。你也很想改变自己,但又无头绪。那么接下来为你提供几个步骤。
①停下来:什么也不想,
②观察:自己与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
③感受:感受自己与对方的焦点
④沟通:通过分析做事后谈话
①停下来:什么也不想
这里是指将自己的一切情绪按下暂停键,在这个基础下,继续专注自己当下正忙碌的事。
②观察:自己与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
对方是看到了什么,还是他们有特别的依据,对方说的是事实吗?如果不是,我为什么会因此而发火或者与对方争吵?为了情绪朝自己亲近的人身上发泄,还是为了证明对方的错误?
观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自己进行自我对话的过程,对自己以不断追问的形式,去整理这个过程中你最新的发现。
③感受:感受自己与对方的焦点
这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停下来”之后时时都需要参与你思想的的活动。
两个焦点犹如两只老虎,两虎相争渔翁得利,最终是让旁人看了一个笑话。
④沟通:通过分析做事后谈话
可以选择当天的另一个时间去完成,也可以选择第二天,这个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比如我父亲,虽然和许多同年龄段的人一样,走过不少地方打工。但这并不代表他以前古怪的性格可以消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不能“移”,因为他没考虑过这些事,看到的就等于是真实的。
并且他很会夸张,也爱吹牛,这个吹牛就是我们那边说的“摆龙门阵”或者聊天。
比如在我跟他说了那些之后,因为大家都是心平气和的沟通,虽然当时他好似言不由衷,老东一句西一句。但今晚他就开始跟他朋友微视频吹牛,说药就跟鸦片一样,会上瘾,越吃越想吃。
“人家他们说,身体得病最后还得靠自己的免疫力…”一晚上,和他朋友说了至少有半个小时。
其实我之前就发现他这个习性,只要你好好和他沟通,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表达,有时他会把你说的概念当成一个吹牛的谈资。这或许就是那一辈人的乐趣吧!
4. 有效沟通不需要华丽的词藻
比如上面我与我父亲下午开工前的对话,没有大道理,我也不是说他不对,只是用了他能接受的对话方式和他谈话。
当然,了解对方的性格并不是说了解人心,你就如何如何?如果为了“掌握”对方而这样做,那就违背了与在乎的人好好相处的初衷。
如果你又无心关注对方的习性,也同样违背了“对方是你在乎的人”的基本人情定位。
当我们这样好好与在乎的人沟通时,我们出门在外与他人的沟通才是有底气的真诚。不过前面我也提到,不解释得看什么人,如果这个“不解释”理论一旦在心里扎根,就会泛滥,严重的甚至会拉大自己与在乎的人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是那些在自己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或者对方没有一点值得自己学习的人,那么就不解释吧!
不管我们事后与对方的沟通有多么值得怀疑,不管我们与对方的沟通方式有多么令人感觉可笑。只要事后,大家都心平气和的相处,那就是高效对话。
晚安全世界,简书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