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清静无为才合乎自然法则。所以说狂风刮不了整整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的这种情况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维持剧烈变动的状态,何况人呢?所以说寻求规律的人,其言行就应当规律;修养美德的人,就应当崇尚美德;而不肯遵循规律、崇尚美德的人则必会不断地出现过失。愿意同规律在一起的人,规律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美德在一起的人,美德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过失在一起的人,过失也乐于同他在一起。自己待人的诚信不足,才会不被人所信任。
前面我们所学的第十七章,那里讲了如果统治者采取过于严峻的刑法,会让平民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希望统治者能够遵循自然之道,不仅靠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进行通知。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清净无为的政治抱负,认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以不扰乱百姓的生活为原则,而要让百姓在安宁的社会里平和地生活。如果以法戒禁令镇压百姓,苛捐杂税榨取百姓,这和狂风骤雨般的暴政有何区别?在此,老子提出警戒,暴政是不会持久的。统治者一味恣意妄为,并且缺乏诚信,百姓可能会出现抗拒,也逐渐变得不诚信。
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需要修道修德。人的德行在天地面前,微不足道,需要持久的修行。有道之人同于道,有德之人同于德,无道无德之人而失道失德。修道者与道相通,修德者与德相通,修道者修道得道,修德得德。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故曰仁者易辞。志于仁犹若此,而况志于道者乎?夫苟从事于道矣,则其所为合于道者得道,合于德者得德,不幸而失,虽失于所为,然必有得于道德矣。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当人的行为遵循自然规律时,既合乎道,又合乎德,才会使他人和自己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从自然中获取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