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系列文章里,我分享了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些方法:阅读、访谈以及看电影等。今天我将分享另一种方法:旅行。
某次参加台湾知名作家、诗人和画家蒋勋老师的论坛,他谈到自己早年在欧洲的游学经历对之后进行文学创作和绘画帮助很大。因为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人会失去敏锐度,创造力也会下降。如果自己的肉身没有勇敢出走,精神很可能会蜷曲和麻木,就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
对此我深有感触。去欧洲留学之前,我已经在媒体行业工作了四年。当时,传统媒体已经式微,自己的职业也到了瓶颈期。于是我决定给自己一个间隔年,放空自己,出去走走。回头来看,这段经历对我之后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益颇深。
为何旅行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
正如看电影对写作的帮助不止于提供写影评的素材,旅行对写作的帮助也不止于提供写游记的素材。旅行之于写作的意义,在于让人不断内省,不断校正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在写作时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思考。人都是主观的。很多自认为的客观思想,其实也是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当个人去到一个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地方,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就会慢慢放下主观的偏见,真正接受世界的多元。
而且,旅行可以让文字更有生命力。有一句话是“不去观世界,何来世界观”,我们的见识和视野会在笔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果见识简浅,视野狭窄,文字很难有深度和广度。蒋勋老师曾提起自己的一次写作经历,用以说明见识和视野的重要性。那时他正在写文艺复兴艺术史,老师问他:“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他说:“还没有。”老师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如果对很多事物没有亲临其境,我们很难写出深度和真实感。
事实上,很多作家都是旅行者。拿海明威来说,他流连在巴黎,于是写下《流动的盛宴》;他到东非探险,于是写下《乞力马扎罗的雪》。旅行可以激发出个人的创造力,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
如何通过旅行提升写作能力?
我很喜欢的作家马尔克斯曾写过一句话,“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感兴趣。”我很喜欢这种关于旅行的态度:旅行,是出于对自己的许诺,而不是出于沿途美景的诱惑。对我来说,景色只是旅行的一小部分,在旅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地方。
就我个人而言,旅行时我会重点观察这四方面:人、景、事、物。每一种都可能让我们发现未知的世界,明白未曾懂得的道理,或者了解未知的自己。这些东西最后都会无形地融入到写作过程中,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某次在慕尼黑旅行,晚上回家,在地铁过道里偶遇了一位弹吉他的老人。天气很冷,行人步履匆匆,但他弹得很认真,我也听得很入神。过了很长时间,我问他说,“您还不回家吗?”他回答说,“我爱这首曲子,我得把它弹完。”这句话当时让我有顿悟的感觉。他这种不管是否有人倾听,但一定要把所爱之事认真完成的态度,是曾经的我所缺乏的。
在维也纳,我遇到了一位法国驴友,聊得很投缘。他告诉我,他的爷爷出生于贫穷的东欧国家,最后到了法国,一辈子给人垒墙或修房顶,攒钱让他父亲接受好的教育,最后他父亲成为了一名医生。而他的父亲又让他在法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他将要创立自己的公司。“只要一代比一代好,这不就是希望么?”最后他说。这话让我很有感触,尤其是身边人都悲观地说什么“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但仔细想想,只要一代比一代好,这不就挺好吗?为何寄希望于一代人之内平步青云,从而实现阶层跃升呢?
在巴黎,我被四位阿拉伯人团团围住,抢走了两百多欧现金。之后偶然看到了一部电影《午夜巴黎》,探讨的就是两个问题:今天的巴黎是否比以前糟糕?旧时光是否更美好?结合自己的经历,我写下了一篇文章《聊聊巴黎这座城》。因为有切身感受为基础,所以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就更深入和透彻。
旅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欣赏沿途美景,而是在和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旅行就是一场自省。写作也是。我们的自省越深刻,对自我的认知越全面,作品就越有深度。而旅行让人期待的地方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他们和你将擦出怎样的火花,激荡出怎样的新想法。所以,如果肉身永远在路上,精神也会常新,就会不断产生新想法,写出新作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