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叫“匹配”,意思就是说 AB两个事物要对应起来才和谐,否则就会失衡引起矛盾。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顺应时代变化做出“匹配政策”的朝代都出现了享乐和平的太平盛世,例如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当然,不只是治国需要运用匹配的政策,任何时候任何人都需要有发现的眼光运用时代需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阅读也一样,我们需要在不同的时代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从孔子时代的“讲学”,到了后来的“私塾”,最后到了我们现在正在运用的“新学堂”。但是,现在网络时代发现神速“新学堂”的2D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我们渴望输出的需求,《高效能阅读》指出我们需要将 2D升级到3D,但同时需要将2D与3D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读书☞经验☞实践☞总结”。
在《高效能阅读》中,日本作家原尻淳一通过阅读高达一百多本阅读著作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89条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罗万象,全面而又细致,包括:阅读习惯的养成,简便好用的阅读小物件,阅读环境的布置,以及为“输出”而做准备的数据库建设等等,读完此书有种感觉就是-为了帮你提升阅读效率,作者真的是帮你武装到了牙齿。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1972年出生的他,研究生毕业从事过知名广告公司的营销和宣传工作,后来任生产商的咨询顾问。业余时间与其他人合作著有《“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整理的艺术3》等作品。
《高效能阅读》总共有七个章节,作者原尻淳一通过这七个章节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阅读一条龙服务:“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输出准备工作”,所以不管你是阅读小白还是阅读大咖都能在此书中吸收到营养和精髓。
一 培养阅读习惯
1. 解除思想禁锢。
有阅读障碍的人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怕自己理解不了,怕浪费时间;或者从一开始学习阅读的时候就就对“它”有一个误区:读书就是从头对到尾,或者读书不能跳读否则就是不认真。结果造成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竟然还是不会阅读。
作者在第一章第一个小节就给我我们引进了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的“读者权利十条”来帮我们解放天性,请仔细阅读:
第一条 不读的权利
第二条 跳读的权利
第三条 不读完的权利
第四条 重读的权利
第五条 读不择书的权利
第六条 包法利证(易被小说感染的症状)
第七跳 读不择地的权利
第八条 随意选读的权利
第九条 朗读的权利
第十条 默读的权利
读完以后是不是感觉轻松多了?
读书就是一件为了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途径,只要我可以学到知识,就不必拘泥于阅读形式。
2. 爱上读书
解除思想的魔咒只是为我们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思想牵绊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但是能不能走好、怎么走好也是至关重要的。
目标:通过阅读让我们成长。
首先,前进需要动力。作者在书中指出“好奇心”就是给我们动力的发动机,而书就是供给发动机能量的燃料。我们得到的燃料越多,发动机运动越快那我们就前进越快,所以“好奇心”和“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为了激发“好奇心”,作者列举了很多有意思的技巧,如“先听后读”,“游牧读书”,创造读书好环境等等,这其中介绍的第14个技巧“转移对象”法让我印象深刻。
“转移对象”就是我们先把注意力从书本或者文件转移到与之相关、能引起我们好奇心的对象上面,如作者、主题等。再逆流返回慢慢转移到书本上来。这与“曲线救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说这里有一本《认识电影》让你看,拿过来一看:哇,这么厚,心里排斥瞬间袭来。泛读一看,里面好多经典电影。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过几个来看。等看完电影如果说有欲望去写一篇“影评”来表达对电影致敬,那么我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怎么写出高水平的影评?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一下对《认识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利用了与书本相关的周边对象“电影”“影评”来引起对书本兴趣的技巧。
二 提高阅读速度
通过各种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后,就要追求阅读“高速高效率了”,毕竟这样才会让我们有更多得时间阅读更多的书。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快速阅读的方式:一假设二阅读三对比四记录。这个方法目标明确,能够调动读者的主动性,阅读起来省时又高效。
这是作者在第四章中提到的第38个技巧。方法和流程大致如下:通过仔细阅读目录找到书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并大胆猜测关键词所表达的意思。完成猜测后,找到关键词所在的章节重点、反复阅读其前后部分。阅读以后对比出猜测的内容与书中内容的差别并做好记录。此刻,如果有任何的感想或灵感都要毫不犹豫的把书本当成笔记本做好记录。
就像我们初识一个人,我们习惯从她的言谈举止对她进行初步判断:高冷(不好接触吧)、身材高挑(吃的很少吧)、干净利落(很爱收拾吧),但接触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实际并非完全如此,高冷下面有一颗热心肠,每次看到你有麻烦总是尽她所能来帮你;虽然高瘦,可吃的最多的一个就是她;干净利落,这一点没错总是把房间收拾的样间样板间。有了这样的对比我们会感慨出:真的不能草率给一个人贴标签,这就是对比后得出的灵感。
三 输出准备工作
作者认为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从书中学习前辈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再将这些经验教训拿到工作生活中进行验证,挑选出适合我们的部分为我们所用。这样循环往复,慢慢我们会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总结。所以,我们读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著书立说。
为了完成高质量的输出产品,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素材积累的习惯。这里说的素材积累不只是文章的内容素材,还有构成文章的方方面面,如:结构、排版、图案、风格等等。
在书中作者举了达.芬奇为了作品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已经超出了绘画的范围,甚至包含了数学、天文学、光学地理学等等。将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当成我们必修的课程,这也是作者所推崇的。
我们现在不必用剪报,手抄笔记等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做准备工作,因为互联网确实让我们方便了太多。
我们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积累日常生活的感悟和图片,还可以在微信收藏公众号的好文章(可以添加标签分类整理);利用豆瓣读书笔记功能摘录书中文章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只要拿着手机随时都可以查看;利用手机浏览器搜索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器会记忆你的关键词进行分拣推送。这一点淘宝做的特别棒,每次你搜索需要购买的东西后,淘宝主页面都会推送相应的产品。有道笔记还可以方便我们将感兴趣的文字收录到一起,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时查阅。
只要我们坚持在日常生活慢慢积累素材并分类整理。我们需要输出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拿出来利用,这实际是将工作分摊到了每天日常生活中的,省时又高效!
至此,作者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我们的任务才刚刚开始。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渴望将自己的故事和经验与大家分享,甚至是形成自己的一份事业。这需要我们不断的通过阅读累计资源,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工作中实践,最后归纳总结成为自己的观点学说。别人又从我们的归纳中提炼出自己的学说,这样循环往复,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