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有样学样”是确有其事的,但是多被用于讥讽不负责任的家长,家长品性不正的话,生活在身旁的孩子难免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和家长一样了。
而孩子在入学后,呆在学校的时间相应延长,孩子受到老师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的影响颇多,也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在家和在学校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外界的需求也越来越浓烈,那时候的孩子已经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以“社会人”的姿态,渐渐地融入到神秘莫测的社会里了。
在孩子经受历练的过程中,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周围,有那么一群人,因为害怕家长的指责、非议,继而选择了“我学着你的样子,教你的孩子”!
-1-
阳光幼儿园里。
一个扎着漂亮马尾辫的女孩子徐颖,从教室里冲出来,爸爸来接她放学所以尾随其后,可徐颖想和那群在滑梯间的同学玩一会儿,就欣欣然地跑过去了。
“我和你们玩”,徐颖跑到人群里,小同学似乎没有听到她的话,忽地跑远了。徐颖锲而不舍,又跑到他们中间去,“我想和你们玩”这回换了字眼儿,加重语气喊道。小同学稀稀疏疏地讨论开了,“不要和她玩”、“就是,她是哭包”、“等下她又哭了”!
我站在一旁,感觉徐颖被孤立了,对她的小同学说,“不可以这样说同学的,她不是”!谁知,他们为了笃定自己的立场,竟然回了一句,“她就是,老师都说她是哭包”!然后,他们就若无其事地又跑远了。
我当时木然!徐颖的家长就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我会不会将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弄僵了?因为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打着老师的旗号做着伤害同是孩子的事情!如果换作一个心理素质差的孩子,是多么难堪啊!徐颖后来没有再去追赶,脚好像被钉在了地板上,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为了这个,我专门向孩子们的老师了解了,老师并没有否认,但是老师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这不是我先说的,她妈妈都这样说她的呀!”
尘埃落定,终于找到了根源:妈妈一句无意的玩笑话,可以经由老师传到各位同学的耳朵里,然后被小同学堂而皇之地争相传播,最后还成为了大家不愿意和她玩耍的最大的理由。
你发现没有?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有意无意的影响有多大,它会产生很多难以估量的辐射作用。
你发现没有?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甚至不亚于家长,在没有是非对错的准则的孩子心目中,老师的话可以作为他们为人处事的唯一标准。
因此,口无遮拦的家长啊,改一改你的戏谑口吻吧!也许,你对孩子的认真,才能换回他人对孩子的尊重。口不择言的老师啊,请不要将家长的话生搬硬套到孩子当中吧!也许,你对孩子的默许,才会换来孩子对你的感念!
-2-
一位邻居M和我抱怨,她说很讨厌楼下的L阿姨,L 阿姨喜欢逗 M 的孩子,这个我是知道的。
但关键就是,L除了语言上的逗弄之外,还喜欢对孩子说,“走啊,和阿姨走,阿姨给你买棒棒糖”,孩子还没有换牙,已经坏了两颗牙齿,所以M 严格控制孩子吃糖类食品。孩子一听说有渴望已久的糖可以吃,自然就跟在人家屁股后头走了。
好了,戏还在后面。L 逗了就逗了,买了5角钱的糖就买了,偏偏她管不住嘴,逢人便说,“那孩子太好骗了!”、“那孩子好吃得很”,类似的话说得多了,自然传到M的耳朵,矛盾就此产生了。
M 说,孩子的确喜欢吃糖,逢去超市必得大包小包的糖往家里带,有时候一吃就是一包,到了吃饭点,饭也吃不下了。“但是,我们家又不是买不起,只是不想他吃太多糖”,说到L,“她又要逗小孩子,然后还要到处说,真的很讨人嫌”!
事已至此,你发现没有?大人们的间隙产生于有孩子掺和其中的几句玩笑话和几根棒棒糖。我也的确听L说过看似玩笑的话,因为知道孩子喜欢吃糖,也知道孩子父母经常给他买糖,为了哄孩子高兴,也讨大人开心,所以每次出几毛钱买棒棒糖,也是出于欢喜。
问题是,你按照他们家庭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孩子,家长是否能够领你的情?
因此,想让他人善待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先以身作则;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也需谨言慎行。
-3-
在悦悦家,第三天。
悦悦八岁,喜欢吃西瓜,每次口渴了,不喝白开水,就吃西瓜,自己找妈妈要来水果刀,在茶几上自行切起来,切完了吃,吃完了,西瓜皮扔在桌子旁的垃圾桶。
很自觉的一个孩子吧!
这天,悦悦妈出去了,家里剩下我和悦悦。不一会儿,悦悦开始要吃西瓜,我按照悦悦妈的做法依葫芦画瓢,交给她平常用的水果刀,她也按部就班地切起瓜来,忽地“哎呀~”,我急忙探身过去,她却已经丢下刀子去拿卫生纸了,我又着急地找来止血贴,给她贴上,幸而只是小伤口。
事后,我回想了一下经过,感觉今天切西瓜前后与之前没有什么不同呀!硬要说出点异样,那可能就是,悦悦妈会在悦悦取刀子的时候,轻轻地说,“小心一点儿”,那天悦悦妈不在家,而我也没有提醒。
很明显地,悦悦妈在培养悦悦的自主能力的时候,还不忘记培养悦悦注意安全的信念。
你发现没有?外人学着孩子家的方法教孩子,貌似了,其实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因为外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形式上,而忽略了本质的内容。
还有一个叫娇娇的孩子,曾经兴致盎然地去学画画。但是自从爸爸将她送到朋友家里住了两天后,她就不愿意继续绘画了。
娇娇爸爸出差临走前,告诉朋友娇娇画画每天一幅,她自己可以完成,大人只需要给她准备好材料就行了。
事与愿违,娇娇在爸爸来接她回家的时候,绘画本上只有一幅面,爸爸问她原因,娇娇说她画完了拿给叔叔看(那个朋友),叔叔说这些是什么呀?完全看不懂,而且画得也和书上不一样呀!娇娇说,爸爸我不想画画了,反正也没有人看得懂。娇娇爸爸,“爸爸妈妈看得懂呀!即使别人看不懂,你可以告诉他们呀!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画出来的就会不一样,并不是一定要和书上的一样才是好的。”
娇娇爸爸是用持续鼓励的方式,给孩子以前行动力,而没有结婚生娃的叔叔虽然按照娇娇爸爸交代的话做好了准备工作,说的可能也是大实话,但是孩子心里构建出来的志趣大楼轰然坍塌。
你发现没有?外人不了解孩子的每一步脚印,不晓得孩子的每一次心路历程,在用关心包裹的外衣内,装着一份自以为是的心态,其结果总是不遂人愿的。
如果不知道如何应对,那就仔细观察、反复回味、虚心请教吧!如果不知道他人家里的孩子的真实模样,只要不过分,那就先顺从他的心理需求吧!
总记得,记者在采访南一鹏(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儿子)时提及,“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没有方式”,是的,教育应该是没有固定的样子和模式可循的,当你出于真心和诚意,想看到对方发自肺腑的笑容,想见到对方自然流露出感动的神态,那么你已经知道接下来该干点什么了吧?
有一种学习态度,叫做“学以致用”;有一种道理,叫做“我学着你的样子,教你的孩子”,不论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或者道理,不流于形式,不拘泥于方式,经过了思考然后运用,只要让孩子健康舒心自在,都是值得信赖的。